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 > 文学 > 音乐寂寞的时候听得最懂伤感美文

音乐寂寞的时候听得最懂伤感美文

推荐人: 来源: 学识文学馆 阅读: 5.83K 次

追寻之路不厌长

音乐寂寞的时候听得最懂伤感美文

─ 古典爵士乐,我的另类终生伴侣

今天一从乐器店回来,就立刻动笔,将过去数日来的感触,做个抒发及总结。

七月初的澳洲东中部,气温十五度,不算冷的冬天。我和K陪B,去拜伦湾城里选购电子琴。B主要试弹一台山叶舞台演奏型电子琴,这台琴除了钢琴声外,还可做出教堂风琴声、合唱一团一歌声、吉他声、弦乐声及低音木管声等。我们每一种声音都试试看,一会儿像在教堂望弥撒的崇高感,一会儿又像窝在夜店里沉醉。我们试完了还在犹豫,店里的销一售员,大概为刺激买欲,下场露了一手。他先外接了一台重低音喇叭,然后就乒乒乓乓奏起爵士。老天,他那种自一由即兴的驾驭,音符如数百个小精灵跑出来跳舞,令我无法抗拒地跟着摇摆起来。真的,爵士听临场的,你不爱上它我看很难!

长久以来,古典音乐一直是我的最爱,我对她深情不二,不大听别种类型的音乐。包括很多人早已食髓知味的爵士,我也敬而远之,觉得她老是重复,有点烦闷。

不过我自许不是故步自封的人,揣想爵士必有其独到处,不然我的偶像村上春树不会在他的「爵士群像」(Portraits In Jazz)中,说爵士是” 撼动灵魂”的东西。就这样,我也拥有几张爵士CD,.偶尔也认真放来听听,但总进不了状况,直到最近的数度因缘。

一个月前我移居澳洲第一个周末,电视播出盖西文传,盖西文幼年跟着双亲由俄国圣彼得堡移民美国,性格活泼豪爽,巧妙地将爵士与古典结合,成为音乐史上重要的一个里程碑。看完后隔天,我仍沉浸在他知名的爵士交响乐「蓝色狂想曲」中,脑神筋好像随旋律会转弯似的,清醒的酒醉。此时B打电话来说他最近整理了储藏室,有两箱旧琴谱及老唱片,问我要不要听,我求之不得立刻跑去。琴谱大多为古典乐,巴哈、莫扎特、门德尔颂、肖邦、李斯特及拉威尔,很多很多,尤其是贝多芬重要的奏鸣曲全有,包括了不起的第28、29号,令我开了眼界,因为并没有学过音乐的我,只看过台湾小孩学钢琴用的谱,都是一些简单的钢琴小品,没见过大师全本的协奏曲或奏鸣曲。唱片部分则古典爵士摇滚流行都有,Billie Holiday, Duke Ellinton, Benny Goodmanann, Oscar Peterson, Ray Charles, Beatles等。

令我眼睛一亮的是一张1925年盖西文亲自演奏蓝色狂想曲钢琴部分的原声带,因为1925年录音技术根本尚未发明呀!原来这张唱片是1976年灌的,用盖西文1925年弹纸卷钢琴留下来的纸卷,以特殊钢琴再现出来。纸卷钢琴我早听说过,但怎么也幻想不出它是怎么回事,这次终于明白了,因为这张唱片封面设计很有趣,他用黑白漫画把盖西文弹纸卷钢琴的神态生动地描绘出来。原来一个像大卷打印纸大小的'卷筒纸放在钢琴里面,每弹一个音就敲成一个洞,在纸卷上形成一排排不规则的小孔。如果你还是不懂,但你却像我一样,年岁老的看过甚至使用过电传打字机(TELEX),你就明白了,TELEX纸片上的洞,是一个个英文本母,而纸卷钢琴纸上的洞,则是一个个音符,都可传到另一台机器再现出来。多年的困惑得到解答,我兴奋的不得了,立刻打越洋电话回台湾,讲给一个老朋友听。她也很高兴,说她现在想起来其实她以前游欧时,在一个博物馆看过这种钢琴,只是当时没有注意看,有看等于没看,并没有搞清楚直到我现在解释给她听。真的,人生有很多小事,你若不特别注意,即使它在你生命中出现无数次,也不会在你生命之潭中激起半点涟漪,遑论带动更多生机情趣;但你若时时带着好奇心去探究,生命历程就会像读哈利波特般,一页比一页精彩。

又隔了两天K来访,他喝了一杯咖啡,一抽一了一根我从台湾带来待客的长寿淡烟,聊了一会儿就走了,约好今天陪B去买电子琴。B是我认识好几年的澳洲朋友,K是B多年老友,前年介绍给我认识后也变成我的朋友。三人有一共同嗜好就是音乐。我不会乐器纯欣赏,B很会弹钢琴但只是兴趣,K不同,音乐几乎是他生命的全部。他很年轻就离开家,过嘻皮式生活,会作曲,并在街头自弹自唱,赚点盘缠。灌过几张CD,想来没有卖到什么钱。如今中年的他仍单身,独自租了一个小公寓住,继续创作。写的曲子卖不掉却想被公开演奏,就免费送给其它乐手去弹奏。澳洲是福利国家,没有工作仍可靠救济金过活。但他不是故意不去找工作,一来没有其它专长,二来主要是有严重忧郁症。进出医院多次,平时靠服药维持。药物使他不致发狂,但也使他总是沉一沦。但他活的有他的道理,他说:「我喜欢李斯特胜过肖邦。萧比较直觉发泄,李比较谨慎架构。」正当我要抗议时,再改口说:「其实这样说对肖邦是不公平的,只能说每个人不同吧!」

物质生活简单的K,靠着具有品味细微差异的能力,活在知性的快乐中。

的确,音乐的共同性是他们都是人性的产物,然人性大同小异,创造出的音乐自然也大同小异。然而,无论古典、爵士还是其它类型音乐,音乐家们的共同点都是不断追寻,用音符追寻那看不见、摸不着、不知在何方,却又让人渴慕的心灵归宿,而每个音符就是追寻之路上的一步步足迹。交响曲为何经常忽大忽小,爵士为何经常反复吟哦,怕也是起伏人生的写照吧。而当这些音乐带给我们慰藉、欢笑和鼓励时,不也是我们勇往直前,奋斗人生的一个个加油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