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 > 文学 > 蜀山深处访陶中-抒情散文

蜀山深处访陶中-抒情散文

推荐人: 来源: 学识文学馆 阅读: 1.65W 次

蜀山苍翠,蠡河悠悠,一条长长的、悠闲的、被岁月浸蚀的明清老街,尘封了宜兴人太多的往事,见证了这座文化名城的千古风情。被神秘笼罩的黄龙山,深藏“富贵”,遍地泥土“黄金甲”,五彩斑斓的紫砂土,膏脂丰润,富甲一方,阳羡溪头独占地理优势而惊艳天下。

蜀山深处访陶中-抒情散文

万物相生,神龙吐焰,陶都薪薪相传的窑火,冶炼了江南不朽的紫砂文明。在这条陶艺长河中,有一串长长的、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金沙僧、供春、时大彬、陈鸣远、陈曼生、邵大亨、顾景舟等陶艺巨匠,他们把紫砂工艺推向极致,开宗立派,器若钟鼎,光灿灿在长天上画出了一道绚丽的彩虹,彪炳春秋,紫砂文脉代代传承。

当我深入陶都蜀山,如约走进葛陶中先生宅第,心生无限的喜悦。院中花木石泉别有景致,客厅挂的几幅写意书画,山水秋远,茶熟菊开,空谷幽兰,彰显出主人的文雅与志趣。工作室整洁而充满故事,展柜里各式各样精美的紫砂作品,造型之美,工艺之精,让人眼前猛然一亮,访谈还未开始,早已心悦诚服。葛先生的亲和与儒雅、夫人李慧芳老师的热情爽朗,让人顿感似曾相识,如柔风拂面,惊喜中又平添了几分轻松愉快。

一把小小的紫砂壶,深蕴国粹内涵,同茶文化一道,沁入中国人复杂的情感之中,挥之不去。情感来自文化的认同,来自千年真善美的感染,来自内心的真诚交流,来自种族血脉的传承,陶中先生正是凭着对中国文化深深的爱,对艺术文明的虔诚膜拜,对前辈师长由衷地敬重,作为顾老的关门弟子,十八年贴身侍奉追随,在顾老,口授身教,细心指导下,启迪智慧,苦练修行,三十多年矢志不移一路走来,坐住了冷板凳,练就了扎实的制壶功夫,执着而倔强地坚守着“全手工”这方紫砂文化净土。陶中先生制作的鼎盛壶、掇只壶、恒圆壶、六方云棕壶、螭龙壶、九头提壁壶等紫砂艺术作品,以以恩师的严谨规矩,刻画自己的内心方圆,构建着自己“清净”的美学思想。六方云棕壶规矩到位,螭龙壶俊秀洒脱,九头提壁壶气度传神,掇只壶尺度毫厘不差。每一把壶,无不准确体现着紫砂光器的圆、稳、匀、正,点线面过渡自然,舒展;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脚步走出了一条令人羡慕,却难于企及的艺术之路。打泥条节奏分明,不多不少扳扳奏效;拍身桶声声清脆,上百次的`拍打一气呵成;上底片、开口、装嘴把、上明针、做壶盖、推墙刮底、到最后打印成型,约上百个制壶环节,成竹在胸,眼到手到,干净利索,各部位分寸虚实恰到好处,气韵生动。观其傲壶如观书家作画,铺纸、提笔、沾墨,意动情生,既而走笔,动之以旋,润之以转,瞬间精神灿然跃然纸上。紫砂与书画同根同源,做壶者的境界莫不如此?壶是艺术品,工具是艺术品,制作的过程也是一种艺术。创作一把得意之作,作者都会如饮甘醴,淋漓酣畅。作为当代制壶精英,中生代实力派的代表,陶中先生对顾老的做壶要“拿得住”的教诲,已是心领神会,传承有佳,壶精器美,以“纯手工”个性鲜明的艺术特色,稳立艺坛,声誉远播,成就着一名真正紫砂人的艺术人生。

时代需要艺术的滋润,文化的涵养。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陶中先生坚守正统,承宗念祖,崇师铭训,不仅用技艺和境界,更用自己良知与品德,完善着自己的艺术人生, 陶中先生在紫砂艺上,所独有的“纯粹”与“精美”,已经成为陶都名片上的一种特一殊标记,无愧先辈,无愧后人,无愧当代。面对来访者,他曾经动情地说:顾老是我的恩师,

不管是艺术还是做人,他对我的影响已经无法改变,他那“智欲其圆,行欲其方”的为人处世之道是我永远的追求。紫砂是我们的国宝,把手工制壶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作为紫砂人应该尽责,我问心无愧。

陶中先生似乎不太喜欢言谈,但是一旦 触及紫砂话题,尤其是谈起做壶工艺,就会判若两人.情绪激动,兴致大发。说起紫砂如数家珍,有问必答。对于每一位探寻者, 陶中先生都会真诚相待,当和大家共同分享素朴、中庸、亲和的紫砂之美时,他会感到极大的快乐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