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 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傳統結構

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傳統結構

推薦人: 來源: 學識文學館 閱讀: 2.65W 次

中國古代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我國古代的建築藝術也是美術鑑賞的重要對象。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希望能幫到大家!

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傳統結構

  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

斗拱

相對於西方古建築的磚石結構體系來說,中國古建築是獨立的機構體系,其最大的特點有四:

以木結構體系爲主。木結構體系的優點很多:如維護結構與支撐結構相分離,抗震性能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等。同時木結構也有很多缺點:易遭受火災,白蟻侵蝕,雨水腐蝕,相比磚石建築維持時間不長;成材的木料由於施工量的增加而緊缺;樑架體系較難實現複雜的建築空間等。不過,中國古代建築中也有少量磚石建築和金屬建築,如《史記索隱》中稱:“石室金匱,皆爲國家藏書之處。”;如《水經注》中有多處記載,《渭水篇》:“磻溪旁有一石室,蓋太公所居也”。磚石結構多用於塔式建築。金屬建築以銅爲主,著名的銅建築實例有北京頤和園寶雲閣、湖北武當山金殿和昆明太和宮金殿。

中國木結構體系歷來採用構架制的結構原理:以四根立柱,上加橫樑、豎枋而構成“間”,一般建築由奇數間構成,如三、五、七、九間。開間越多,等級越高,紫禁城太和殿爲十一開間,是現存最高等級的木構古建築。立面上劃分三個部分:臺基、屋身、屋頂。其中官式建築屋頂體型碩大、出挑深遠是建築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屋頂的形式按照等級分爲:單坡、平頂、硬山、懸山、廡殿、歇山、捲棚、攢尖、重檐、盔頂等多種制式,又以重檐廡殿爲最高等級。

斗栱是中國木架建結構中的關鍵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懸臂樑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特異的外部輪廓:多層臺基,色彩鮮豔的曲線坡面屋頂,院落式的建築羣,展現廣闊空。兩千多年前漢墓磚畫上已經有院落建築的表現,及至明清最宏大的建築羣——紫禁城,也採用的複雜的圍合形式。

在建築思想上,中國古建築體現了明確的禮制思想,注重等級體現:形制、色彩、規模、結構、部件等都有嚴格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建築形態,但是也同時限制了建築的發展。同時,天人合一思想同樣體現在中國古建築的發展過程中,促進了建築與自然的互相協調與融合。注重建築,城市選址;建造時因地制宜,依山就勢,園林體現尤其明顯,強調風水。

古代建築,雕樑畫棟,墻壁亦往往作圖畫。戰國時期畫事頗盛;漢時宮室,亦多有畫人物故事,善惡畢背,以昭鑑戒;後世所畫則多山水。

中國有很多著名的建築著作,其中城市著作有《考工記》,建築條例著作有宋代李誡《營造法式》、清代《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園林著作有《園冶》。著名的匠人有隋朝的宇文愷、宋朝李誡、明朝蒯祥、清朝樣式雷。

單體造型

中國古代建築的單體,大致可以分爲屋基、屋身、屋頂三個部份。凡是重要建築物都建在基座臺基之上,一般臺基爲一層,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宮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臺基之上。單體建築的平面形式多爲長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圓形。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對構成建築物單體的立面形象起着重要作用。由於採用木構架結構,屋身的處理得以十分靈活,門窗柱牆往往依據用材與部位的不同而加以處置與裝飾,極大地豐富了屋身的形象。

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形式豐富多彩。早在漢代已有廡殿、歇山、懸山、囤頂、攢尖幾種基本形式,並有了重檐頂。以後又出現了勾連搭、單坡頂、十字坡頂、盂頂、拱券頂、穹窿頂等許多形式。爲了保護木構架,屋頂往往採用較大的出檐。但出檐有礙採光,以及屋頂雨水下泄易沖毀臺基,因此後來採用反曲屋面或屋面舉拆、屋角起翹,於是屋頂和屋角顯得更爲輕盈活潑。

方正嚴整

中國古代建築多以衆多的單體建築組合而成爲一組建築羣體,大到宮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佈局形式有嚴格的方向性,常爲南北向,只有少數建築羣因受地形地勢限制採取變通形式,也有由於宗教信仰或風水思想的影響而變異方向的。方正嚴整的佈局思想,主要是源於中國古代黃河中游的'地理位置與儒學中正思想的影響。

中國古代建築羣的佈置總要以一條主要的縱軸線爲主,將主要建築物佈置在主軸線上,次要建築物則佈置在主要建築物前的兩側,東西對峙,組成爲一個方形或長方形院落。這種院落佈局既滿足了安全與向陽防風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國古代社會宗法和禮教的制度。當一組庭院不能滿足需要時,可在主要建築前後延伸佈置多進院落,在主軸線兩側佈置跨院(輔助軸線)。曲阜孔廟在主軸線上佈置了十進院落,又在主軸線兩側佈置了多進跨院。它在奎文閣前爲一條軸線,奎文閣以後則爲並列的三條軸線。至於壇廟、陵墓等禮制建築佈局,那就更加嚴整了。這種嚴整的佈局並不呆板僵直,而是將多進、多院落空間,佈置成爲變化的頗具個性的空間系列。像北京的四合院住宅,它的四進院落各不相同。第一進爲橫長倒座院,第二進爲長方形三合院,第三進爲正方形四合院,第四進爲橫長罩房院。四進院落的平面各異,配以建築物的不同立面,在院中蒔花植樹,置山石盆景,使空間環境清新活潑,寧靜宜人。

山水園景

中國古典園林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有意境,它與中國古典詩詞、繪畫、音樂一樣,重在寫意。造景家用山水、巖壑、花木、建築表現某一藝術境界,故中國古典園林有寫意山水園之稱。從造景藝術創作來說,它攝取萬象,塑造典型,託寓自我,透過觀察、提煉,盡物態,窮事理,把自然美昇華爲藝術美,以之表現自己的情思。賞景者在景的觸發中引起某種情思,進而昇華爲一種意境,故賞景也是一種藝術再創作。這個藝術再創作,是賞景者借景物抒發感情,寄寓情思的自我表現過程,是一種精神昇華,使人心性開滌,達到高一層的思想境界。

在中國古典園林中,景的意境大體分爲:治世境界、神仙境界、自然境界。儒學講求實際,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關心社會生活與人際關係,重視道德倫理價值和治理國家的政治意義,這種思想反映到園林造景上就是治世境界。老莊思想講求自然恬淡和煉養身心,以靜觀、直覺爲務,以浪漫主義爲審美觀,藝術上表現爲自然境界。佛、道兩教追求涅與幻想成仙,園林造景上反映爲神仙境界。治世境界多見於皇家苑囿,如圓明園四十景中約有一半屬於治世境界,幾乎包含了儒學的哲學、政治、經濟、道德、倫理的全部內容。自然境界大半反映在文人園林之中,如宋代蘇舜欽的滄浪亭,司馬光的獨樂園。神仙境界則反映在皇家園林與寺廟園林中,如圓明園中的蓬島瑤臺、方壺勝境、青城山古常道觀的會仙橋、武當山南巖宮的飛昇巖。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神內涵特徵有三。其一,藝術價值高的建築,也同時發揮着維繫、加強社會政治倫理制度和思想意識的作用。其二,植根於深厚的傳統文化,表現出鮮明的人文主義精神。其三,總體性、綜合性很強。往往動用一切因素和手法綜合成一個整體形象,從空間組合到色彩裝飾都是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抽掉其中任何一項都會影響建築的整體效果。

木構架爲主

中國古代建築慣用木構架作房屋的承重結構。木構樑柱系統約在西元前的春秋時期已初步完備並廣泛採用,到了漢代發展得更爲成熟。木構結構大體可分爲擡樑式、穿鬥式、井榦式,以擡樑式採用最爲普遍。擡樑式結構是沿房屋進深在柱礎上立柱,柱上架樑,樑上重疊數層瓜柱和樑,再於最上層樑上立脊瓜柱,組成一組屋架。平行的兩組構架之間用橫向的枋聯結於柱的上端,在各層樑頭與脊瓜柱上安置檁,以聯繫構架與承載屋面。檁間架椽子,構成屋頂的骨架。這樣,由兩組構架可以構成一間,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間,也可以是多間。

斗栱是中國木構架建築中最特殊的構件。鬥是鬥形墊木塊,栱是弓形短木,它們逐層縱橫交錯疊加成一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頭上用以承託樑架的荷載和向外挑出的屋檐。到了唐、宋,斗栱發展到高峯,從簡單的墊託和挑檐構件發展成爲聯繫樑枋置於柱網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複合樑。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內承託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構架的整體性,成爲大型建築不可缺的部份。宋以後木構架開間加大,柱身加高,木構架結點上所用的斗栱逐漸減少。到了元、明、清,柱頭間使用了額枋和隨樑枋等,構架整體性加強,斗栱的形體變小,不再起結構作用了,排列也較唐宋更爲叢密,裝飾性作用越發加強了,形成爲顯示等級差別的飾物。

木構架的優點是:第一、承重結構與維護結構分開,建築物的重量全由木構架承託,牆壁只起維護和分隔空間的作用。第二、便於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可以因地區寒暖之不同,隨宜處理房屋的高度、牆壁的厚薄、選取何種材料,以及確定門窗的位置和大小。第三、由於木材的特有性質與構造節點有伸縮餘地,即使牆倒而屋不塌,有利於減少地震損害。第四、便於就地取材和加工製做。古代黃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較之磚石便於加工製做。

裝修與裝飾

中國古代建築對於裝修、裝飾特爲講究,凡一切建築部位或構件,都要美化,所選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與構件性質不同而有別。

臺基和臺階本是房屋的基座和進屋的踏步,但給以雕飾,配以欄杆,就顯得格外莊嚴與雄偉。屋面裝飾可以使屋頂的輪廓形象更加優美。如故宮太和殿,重檐廡殿頂,五脊四坡,正脊兩端各飾一龍形大吻,張口吞脊,尾部上卷,四條垂脊的檐角部位各飾有九個琉璃小獸,增加了屋頂形象的藝術感染力。

門窗、隔扇屬外檐裝修,是分隔室內外空間的間隔物,但是裝飾性特別強。門窗以其各種形象、花紋、色彩增強了建築物立面的藝術效果。內檐裝修是用以劃分房屋內部空間的裝置,常用隔扇門、板壁、多寶格、書櫥等,它們可以使室內空間產生既分隔又連通的效果。另一種劃分室內空間的裝置是各種罩,如幾腿罩、落地罩、圓光罩、花罩、欄杆罩等,有的還要安裝玻璃或糊紗,繪以花卉或題字,使室內充滿書卷氣味。

天花即室內的頂棚,是室內上空的一種裝修。一般民居房屋製作較爲簡單,多用木條製成網架,釘在樑上,再糊紙,稱「海墁天花」。重要建築物如殿堂,則用木支條在樑架間搭制方格網,格內裝木板,繪以彩畫,稱「井口天花」。藻井是比天花更具有裝飾性的一種屋頂內部裝飾,它結構複雜,下方上圓,由三層木架交構組成一個向上隆起如井狀的天花板,多用於殿堂、佛壇的上方正中,交木如井,繪有藻紋,故稱藻井。

於建築物上施彩繪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建築物不可缺少的一項裝飾藝術。它原是施之於樑、柱、門、窗等木構件之上用以防腐、防蠹的油漆,後來逐漸發展演化而爲彩畫。古代在建築物上施用彩畫,有嚴格的等級區分,庶民房舍不準繪彩畫,就是在紫禁城內,不同性質的建築物繪製彩畫也有嚴格的區分。其中和璽彩畫屬最高的一級,內容以龍爲主題,施用於外朝、內廷的主要殿堂,格調華貴。旋子彩畫是圖案化彩畫,畫面佈局素雅靈活,富於變化,常用於次要宮殿及配殿、門廡等建築上。再一種是蘇式彩畫,以山水、人物、草蟲、花卉爲內容,多用於園苑中的亭臺樓閣之上。

  中國古代建築的藝術形象

簡述

如前所述,建築不僅僅是技術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中國古代建築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同時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點,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並在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點。其中比較突出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屋頂

中國古代的匠師很早就發現了利用屋頂以取得藝術效果的可能性。《詩經》裏就有“作廟翼翼”之句,說明三千年前的詩人就已經在詩中歌頌祖廟舒展如翼的屋頂。到了漢朝,後世的五種基本屋頂式樣——四面坡的“廡殿頂”,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圓形的“攢尖頂”,兩面坡但兩山牆與屋面齊的“硬山頂”,兩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牆之外的“懸山頂”,以及上半是懸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頂”就已經具備了。我國古代匠師充分運用木結構的特點,創造了屋頂舉折和屋面起翹、出翹,形成如鳥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頂各部分柔和優美的曲線。同時,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適當的雕飾,檐口的瓦也加以裝飾性的處理。宋代以後,又大量採用琉璃瓦,爲屋頂加上顏色和光澤,再加上後來又陸續出現其它許多屋頂式樣,以及由這些屋頂組合而成的各種具有藝術效果的複雜形體,使中國古代建築在運用屋頂形式創造建築的藝術形象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經驗,成爲中國古代建築重要的特徵之一。

色彩

中國古代的匠師在建築裝飾中最敢於使用色彩也最善於使用色彩。這個特點是和中國建築的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因爲木料不能經久,所以,中國建築很早就採用在木材上塗漆和桐油的辦法,以保護木質和加固木構件用榫卯結合的關接,同時增加美觀,達到實用、堅固與美觀相結合。以後又用丹紅裝飾柱子、樑架或在斗拱樑、枋等處繪製彩畫。經過長期的實踐,中國建築在運用色彩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例如在北方的宮殿、官衙建築中,很善於運用鮮明色彩的對比與調和。房屋的主體部分、也即經常可以照到陽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別是用硃紅色;房檐下的陰影部分,則用藍綠相配的冷色。這樣就更強調了陽光的溫暖和陰影的陰涼,形成一種悅目的對比。硃紅色門窗部分和藍、綠色的檐下部分往往還加上金線和金點,藍、綠之間也間以少數紅點,使得建築上的彩畫圖案顯得更加活潑,增強了裝飾效果。一些重要的紀念性建築,如北京的故宮、天壇等再加上黃色、綠色或藍色的琉璃瓦,下面並襯以一層乃至好幾層雪白的漢白玉臺基和欄杆,在華北平原秋高氣爽、萬里無雲的蔚藍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無比動人的。當然這種色彩風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與北方的自然環境有關。因爲在平坦廣闊的華北平原地區,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單調嚴酷的。在那樣的自然環境中,這種鮮明的色彩就爲建築物帶來活潑和生趣。基於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築的色彩一方面爲封建社會的建築等級制度所侷限,另一方面也是因爲南方終年青綠、四季花開,爲了使建築的色彩與南方的自然環境相調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較淡雅,多用白牆、灰瓦和慄、黑、墨綠等色的樑柱,形成秀麗淡雅的格調。這種色調在比較炎熱的南方的夏天裏使人產生一種清涼感,不像強烈的顏色容易令人煩躁。從這裏也可知道,我國古建築的色彩的運用,除了上面提到的兩種主要格調外,隨着民族和地區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別。

襯托性建築

襯托性建築的應用,是中國古代宮殿、寺廟等進階建築常用的藝術處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襯托主體建築。最早應用的並且很有藝術特色的襯托性建築便是從春秋時代就已開始的建於宮殿正門前的“闕”。到了漢代,除宮殿與陵墓外,祠廟和大中型墳墓也都使用。現存的四川雅安高頤墓闕,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漢代墓闕的典型作品。漢代以後的雕刻、壁畫中常可以看到各種形式的闕,到了明清兩代,闕就演變成了的故宮午門。其它常見的富有藝術性的襯托性建築還有宮殿正門前的華表、牌坊、照壁、石獅等。

  中國古代建築的建築結構

臺基

一稱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築物底座。用以承託建築物,並使其防潮、防腐,同時可彌補中國古建築單體建築不甚高大雄偉的欠缺。大致有四種。

1、普通臺基

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磚三合土夯築而成,約高一尺,常用於小式建築。

2、較進階臺基

較普通臺基高,常在臺基上邊建漢白玉欄杆,用於大式建築或宮殿建築中的次要建築。

3、更進階臺基

即須彌座,又名金剛座。“須彌”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山名,相傳位於世界中心,系宇宙間最高的山,日月星辰出沒其間,三界諸天也依傍它層層建立。須彌座用作佛像或神龕的臺基,用以顯示佛的崇高偉大。中國古建築採用須彌座表示建築的級別。一般用磚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線腳和紋飾,臺上建有漢白玉欄杆,常用於宮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築。

4、最進階臺基

由幾個須彌座相疊而成,從而使建築物顯得更爲宏偉高大,常用於最進階建築,如故宮三大殿和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即聳立在最進階臺基上。

開間

四根木頭圓柱圍成的空間稱爲“間”。建築的迎面間數稱爲“開 間”,或稱“面闊”。建築的縱深間數稱“進深”。中國古代以奇數爲 吉祥數字,所以平面組合中絕大多數的開間爲單數;而且開間越 多,等級越高。北京故宮太和殿,北京太廟大殿開間爲十一間。

大梁

架於木頭圓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頭,以形成屋脊。常用鬆 木、榆木或杉木製成。是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斗拱

是中國古代建築獨特的構件。方形木塊叫鬥,弓形短木叫拱, 斜置長木叫昂,總稱斗拱。一般置於柱頭和額訪(又稱闌頭,俗稱看 訪,位於兩檐柱之間,用於承託斗拱)、屋面之間,用來支撐荷載樑架、挑出屋檐,兼具裝飾作用。由鬥形木塊、弓形短木、斜置長木組 成,縱橫交錯層疊,逐層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託座。

彩畫

原是爲木結構防潮、防腐、防蛀,後來才突出其裝飾性,宋代以 後彩畫已成爲宮殿不可缺少的裝飾藝術。可分爲三個等級。

1、和璽彩畫

是等級最高的彩畫。其主要特點是:中間的畫面由各種不同的龍或鳳的圖案組成,間補以花卉圖案;畫面兩邊用《 》框住,並 且瀝粉貼金,金碧輝煌,十分壯麗。

2、旋子彩畫

等級次於和璽彩畫。畫面用簡化形式的渦卷瓣旋花,有時也可畫龍鳳,兩邊用《 》框起,可以貼金粉,也可以不貼金粉。一般用次要宮殿或寺廟中。

3、蘇式彩畫

等級低於前兩種。畫面爲山水、人物故事、花鳥魚蟲等,兩邊用《 》或( )框起。“( )”被建築家們稱作“包 袱”,蘇式彩畫,便是從江南的包袱彩畫演變而來的。

屋頂

中國傳統屋頂(古稱屋蓋)有以下六種,其中以重檐廡殿頂、重檐歇山頂爲 級別最高,其次爲單檐廡殿、單檐歇山頂[2] 。

1、廡殿頂

四面斜坡,有一條正脊和四條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稱四阿頂。

2、歇山頂

是廡殿頂和硬山頂的結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轉折成垂 直的三角形牆面。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依脊組成,所以又稱 九脊頂。

3、懸山頂

屋面雙坡,兩側伸出山牆之外。屋面上有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又稱挑山頂。

4、硬山頂

屋面雙坡,兩側山牆同屋面齊平,或略高於屋面。

5、攢尖頂

平面爲圓形或多邊形,上爲錐形的屋頂,沒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於上端。一般亭、閣、塔常用此式屋頂。

6、捲棚頂

屋面雙坡,沒有明顯的正脊,即前後坡相接處不用脊而砌成弧形曲面。

山牆

即房子兩側上部成山尖形的牆面。常見的山牆還有風火山牆, 其特點是兩側山牆高出屋面,隨屋頂的斜坡面而呈階梯形。

藻井

中國傳統建築中天花板上的一種裝飾。名爲“藻井”,含有五行 以水克火,預防火災之義。一般都在寺廟佛座上或宮殿的寶座上方。是平頂的凹進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圓形,上有雕 刻或彩繪,常見的有“雙龍戲珠”。

木頭圓柱

常用松木或楠木製成的圓柱形木頭。置於石頭(有時是銅器) 爲底的臺上。多根木頭圓柱,用於支撐屋面檁條,形成樑架。


猜你喜歡:
1.北京天壇門票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