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範文 > 幼兒 > 朗讀者觀後感500字(精選21篇)

朗讀者觀後感500字(精選21篇)

推薦人: 來源: 學識文學館 閱讀: 2.21W 次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爲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朗讀者觀後感5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朗讀者觀後感500字(精選21篇)

朗讀者觀後感500字 篇1

在老師的強烈要求下,我迫於無奈地觀看了一檔我毫無興趣的節目——《朗讀者》。

所爲一個寧可躺着無所事事,也絕不願意在課外手沾書籍的”厭學者“,我本實在不懂得,一檔只有朗讀的節目,會有什麼精彩的看點,哪些地方,會惹人眼球。而當我真正走入它的時候,好不誇張的說,我徹底被它吸引了。

週六晚8點,我開啟電視,觀看《朗讀者》,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讀者》第一次”遇見“。

就像董卿阿姨在節目開始的時候說的那樣,有時候就算遇見也沒有什麼印象,有的”遇見“卻會從此改變我們的生命。這改變生命的”遇見“,濮存晰就經歷過。他小時候是一個殘疾的孩子,被同學們嫌棄,體育課上跑步的時候,也沒有人願意和他一組。同學們甚至還給他取了個綽號——”濮瘸子“。我想,那時候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幸運的是,他遇見了榮國戚榮大夫,榮大夫爲他做了整形手術,那是他生命的轉折點,他從此可以跟正常孩子一樣了!可以跑,可以跳了!這對榮大夫來說,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手術,是他做的許許多度手術中的一個,也許他對此毫無印象。但是對濮存晰來說,這是他生命中最美的”遇見“,他朗誦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師》節選,內容講的是老舍對曾經將自己領進血統的劉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會對幫助過我的人心存感激。

還有蔣勵,他和他的三個同事都曾擔任過”無國界醫生“,在戰亂和災難中救死扶傷,平均每天接受四十個新生嬰兒,在工作中,他們隨時”遇見“生死。《答案在風中飄揚》讓我們明白平靜的生活多麼值得我們珍惜。柳傳志”遇見“失敗,許淵衝”遇見“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見,是多麼美好,願我們一生中,都擁有無數次美好的”遇見“。

朗讀者觀後感500字 篇2

小時候我很喜歡看動畫片,舒克和貝塔這兩隻小老鼠,會說話、一個開飛機、一個開坦克。我想看了這些動畫片的孩子,彷彿就映襯了今天那句話:心靈和肉體,總要有一個在路上。心靈我們在路上了。這兩隻富有正義感的小動物,代替我們懲惡揚善。在虛擬的動物世界裏,行俠仗義。

我三個月前關注了鄭淵潔父親鄭洪昇的微信的公衆號,起初我不太相信,以爲是鄭淵潔代筆,但是今天看了《朗讀者》——《父與子》篇,瞭解到鄭洪昇86歲,每天4點半開始創作編寫微博,我終於信了。

2012年卡梅倫問鄭淵潔,爲何能把獨家發表自己作品的《童話大王》堅持寫了幾十年。鄭淵潔說源於父愛。鄭淵潔喜歡用鋼筆,一次的鋼筆半個月沒灌水仍可用,半夜上廁所,發現父親在替他灌墨水,很感動。父親當夜問他能堅持寫多久,兒子回答只要父母活着他就寫下去。父親說只要兒子堅持寫下去他和媽媽就堅持活着。多麼樸素的動力!

鄭淵潔把命題作文《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改爲《早起的蟲兒被鳥吃》,老師責令其當着全班道歉並自辱百遍,鄭淵潔當堂點燃鞭炮被開除。鄭淵潔害怕父親責罵,把自己的經歷寫成了短篇小說,有情節、有轉折、很煽情。鄭洪昇深明大義,決定在家裏自己教授兒子課程。我也想到了自己的父親,在小學競爭大隊長的時候,三年級的競選演講稿就是父親替我寫的,直到小學畢業前我都很認爲父親的作文水平比語文老師高。父親每次出差回來,都會給我帶很多書,我童年最好的禮物,就是父親的書,大部分是童話書,也有故事集,其實,有書的日子都是節日。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鄭淵潔就是用一種毅力來回饋父母的肯定,堅持將一本只有自己作品的雜誌寫了三十多年,發行幾億本,破吉尼斯世界紀錄。而我,也在努力的練習寫作水平,儘量不讓幼時父親的期望落空,那就是飽讀詩書,讀寫增文采。

從昨天晚上凌晨三點我工作到今天下午五點半,回到家中,我依舊要寫完這篇文章,因爲文筆不寫就生鏽了。趁着中午喝了點茶葉強打精神,就是要向鄭淵潔學習,他可以堅持幾十年死磕一本雜誌,我爲什麼不能堅持365天更新微信的公衆號呢?當一件事堅持的足夠久,就會成爲習慣,如同營養融化進血管裏。

朗讀者觀後感500字 篇3

《朗讀者》是央視2017年出品的一檔閱讀類節目,在滿屏充滿了當紅小鮮肉、小花旦的電視熒幕中,它就是綜藝節目中的一股清流。

節目的序幕就透着濃厚的文藝氣息,舞臺上的佈景、燈光色調都透着文學獨有的清冷和優雅。這檔節目正如主持人董卿所說:“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則是展現生命,將值得關注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就是我們的《朗讀者》”。

定一個主題,開啟一本書,節選一段文字,把它朗讀出來。看似簡單的形式,卻包含無窮的故事。

朗讀的人,有名人,比如聯想的創始人柳傳志,“世界小姐”張織琳,著名演員濮存晰……但也請來了不少普通人,他們有的曾遠赴阿富汗,冒着戰火做一名無國界醫生;有的人爲了一個愛的承諾,離開繁華的都市,隱居偏僻小鎮開闢鮮花谷……

朗讀者,均是有過經歷的,具有正真底蘊的,正真“有故事”的人。一個人,一段文,緩緩地、動情地朗讀着屬於自己的文字,講述着自己的人生故事。

世間的一切都是遇見。就像冷遇見暖,有了雨;春遇見冬,有了歲月;天遇見地,有了永恆;人遇見人,有了生命。而我們遇見《朗讀者》,便遇見了最美好的遇見。請我們用清醒的所有時間去充實自己,尋覓那段會影響我們生命的獨有的文字,遇見更好的自己。

朗讀者觀後感500字 篇4

冬日小雪,閒暇時刻到書店轉了轉,偶然的看到了《朗讀者》這本書。聽的最多的是節目,卻未曾好好地看過一次。翻看了幾頁,決定將這本書帶回家。“你有多久沒朗讀了?很久了吧!因爲很多人都覺得朗讀是學生時代的事情或者它只屬於一小部分人。不,朗讀屬於每一個人。”這段作爲朗讀者的開場白,記在了每一位人的心裏,包括我自己。這本書在衆多書中也僅是普通的一本書,也許正是它的普通,才使我心緒萬千。

平凡,一個似乎從來不被我們提起的字眼,從小到大,聽到過各種各樣的偉人、知名人以及明星,似乎在聚光燈下的生活,纔是評定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誌;似乎只有夢想着成爲這樣那樣的名人,纔是一個人有理想的表現。即使《平凡的世界》像我們展現了幾個平凡的人的平凡的生活,但是”偉大”、”成功”等等纔是我們現代人的字眼。什麼纔是成功?那些被人熟悉的名字的人就是成功麼?他們就不是普通人麼?似乎已經形成了共識。

讀完《朗讀者》我最大的感觸是什麼,也就是平凡才是生活的常態。能站在朗讀者這個講臺上的人,不是我們聽了不知道多少遍的名字就是做了普通人都不敢做出的事情,也許這些人的生活總有那麼一兩個被我們所憧憬;也許朗讀者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揭露了隱藏在這些人光鮮亮麗背後的事情。

生活是平凡的,每個人都是如此,無論是富是貧,是人前還是人後,當我們用崇拜的眼光看着那些聚光燈下的人時,自動的劃清了界限,他們不是平凡的人,是一些離我們很遙遠的人。當董卿和朗讀者們一問一答講述着各種生活中的事情時,原來他們的生活離我們如此之近,原來他們的生活也是平凡的……

朗讀者觀後感500字 篇5

如果你在視頻網站翻開朗讀者的內頁,標題資料基本被明星的朗讀佔滿了。就拿第3期來說,麥家講述的故事明顯比徐靜蕾更走心、更誠懇,可爲了流量,封面和主打宣傳仍然是話題女王徐靜蕾。

第7期,董卿開頭片花裏就說,這一期最喜歡曹文軒的一句所有的故事都是生死離別,可宣傳的時候,用的還是姚晨。

《朗讀者》更相信名氣,這是粉絲市場,還是董卿的不自信?

要想了解真相,我們不妨先從節目的定位說起。

朗讀者的宣傳語:一個人、一段文。你沒看錯,就是人在文前面。就連節目的名字,也暴露了董卿的野心:突出的是者,而不是朗讀本身。

董卿,知性和智慧的代表,央視一姐,當紅炸子雞,她的人脈和資源絕對一流。於是,利用這些人脈和名人效應,來號召大家讀書,不是順理成章、兩全其美的事嗎?

可事情就是這樣,重點太多,往往容易喧賓奪主,有道是此消彼長,看重了明星的人,就看輕朗讀的文。

看節目時,我很喜歡看起來有點偏執的程何,她翻譯的《我,堂吉訶德》音樂劇中的歌曲《不會成真的夢》,那些語句多美啊!然而,我到網上搜歌詞,卻幾乎搜不到。我搜出來的都是程何、劉陽和羅穎珊的故事,最終,我好不容易纔在一個門庭冷落的博客裏找到所需要的資料。

應對這赤裸裸的人比文紅,僅有一聲嘆息吧。

可是我仍然相信,董卿的初衷是好的,她期望利用明星或是自我製造的明星的號召力,讓大家把他們當作偶像,來推廣閱讀。但殊不知,真正熱愛閱讀的人,不是爲了誰讀,而是熱愛文字本身,熱愛去書本里體驗自我沒有體驗過的感受。

朗讀者觀後感500字 篇6

董卿曾說過,堅守一顆莊重之心,給文學以禮遇——不要賦予書“強心針”的功能。“生活裏還可以有一頓飯,是耳朵的飯。”一卷書,一盞茶,在輕聲吟誦中走入詩意的世界;一段文,一個人,從翰墨幽香中感受文化的沉澱。

觀看完第二季的我最印象深刻白巖鬆的演講,從他的演講中,我學會了很多;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經歷,白巖鬆也是一樣,他的少年時代充滿着艱辛,也有難忘的回憶。家鄉是忘不掉的牽掛。當下我們被太多的成功學包圍,我們這個時期的人,都太過去熱衷成功學,從而導致了一種畸形的判斷標準。只有成功,別人纔會高看你,只有成功你纔會有地位,只有成功你的人生纔是成功。在我們都想去成功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中國老話,“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這句話我們也能夠看出,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不成功就會沮喪、就會消沉、意志就會削弱、自信心就會喪失。這樣的標準要不得。

人從出生開始,就是一條單行線,直奔死亡而去。就算你贏得了全世界,你也贏不了死亡的這個結果。面對死亡這麼大的一個失敗,你該怎麼辦?

成功固然好,失敗也沒關係。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我們能夠得到什麼。一個沒有經歷過失敗沒有經歷過挫折的人就像一個純淨的玻璃球,有一點磨損,在別人眼裏就會失去光彩奪目的本來。高處不勝寒,越成功,站的越高,摔下來就會摔的越狠。如果我們經歷過挫折經歷過失敗,再次摔下來的時候,疼痛感就會大大減弱。

一個人有一個不成功的一生是失敗的。但是,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歷過挫折和失敗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

朗讀者觀後感500字 篇7

《朗讀者》的文字和個人的情感緊密結合,朗讀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後的朗讀內容在情感串聯上將完成統一。”董卿說。

她認爲,文字的作用是準確地傳遞資訊、傳遞情感,文學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是因爲文學本身就是對共通情感的精準描述。“《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爲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據介紹,相比於文字,《朗讀者》更注重“人”,節目不但要塑造立體的人,更是透過情感的紐帶聯繫不同時空的生命。

董卿說,針對不同主題,每一位嘉賓都帶着自己的故事來講述。在來到《朗讀者》之前,每一位嘉賓都有自己的社會角色,而《朗讀者》要呈現出他們作爲“情感人”的一面。

“柳傳志是著名的企業家,但《朗讀者》中他的身份卻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父親,他要朗讀在兒子婚禮上的講話,那種緊張、興奮和幸福綜合的複雜情感是他最真實的內心。”董卿說,“世界環球小姐張梓琳要給女兒讀的作品是劉瑜寫給孩子的《願你慢慢長大》,觀衆能夠感受到文字背後那顆跳動的心臟。”

首次作爲製作人的董卿,談及做《朗讀者》的初衷時說,幾乎所有綜藝節目形態她都已經嘗試過,她需要改變,這是《朗讀者》誕生的偶然性,但從社會和行業發展的趨勢來看,《朗讀者》的誕生又成爲一種必然。

從《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到《傳承者》《非常傳奇》,嚴肅的文化類節目近年來不斷走紅熒屏。正如主持人白巖鬆所說,董卿製作並主持的《朗讀者》有着對中國文化的傳承意義,“《朗讀者》是一個迴歸本源的過程,朗讀雖然是一個現代的字眼,但是中國文化一直以來多是以讀、說的形式進行傳承的”。

朗讀者觀後感500字 篇8

著名翻譯家許淵衝,今年96歲高齡,拄着柺棍最後一個出場。許淵衝是北京大學教授,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候選人。20xx年,國際譯聯將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授予了許淵衝,是首位獲此殊榮亞洲翻譯家。

上週六,《朗讀者》在央視首播,一位老先生走上了舞臺,與主持人短短十多分鐘的交談,老先生迅速在網上走紅。

也許你不知道他是誰,但是正是因爲他,我們遇見了包法利夫人,我們遇見了於連,我們遇見了李爾王。同時,也是因爲他,西方世界遇見了李白、杜甫,遇見了崔鶯鶯、杜麗娘。

在他看來:“翻譯就是應該把一個國家創造的美轉化爲全世界的美。創造美是人類最高的幸福,這也就是我人生的意義,別人都在談對等,我在談超越。”

他回憶道,“1931年翻譯第一首詩,就是林徽因的《別丟掉》。”許老打趣說,“當時翻譯這首詩,是因爲喜歡一個女同學。”

《別丟掉》是林徽因爲紀念逝去的徐志摩而作,“一樣是明月,一樣是滿山燈火,只有人不見,夢似的掛起。”許淵衝現場念起這兩句,動情時眼中噙滿淚水。

“林徽因透過這首詩表達的感情很真很美,所以我就把它翻成英文,還把它送給喜歡的女同學,可惜這位女同學已經名花有主。”

講起自己熱愛的翻譯事業時依舊充滿熱情,給自己定的“小目標”,是100歲前翻譯完莎士比亞所有作品。

不管何時何地,提到翻譯,許老的快活勁兒立馬從眼神裏奔出來,溢滿整個臉龐。臉頰紅撲撲的,看不到老年人常有的老年斑;白眉毛自在招展着,茂盛程度甚於稀疏的白髮。

朗讀者觀後感500字 篇9

選擇,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哪裏都有選擇,在哪裏都有小小大大的選擇。而面對選擇,最後的就是大膽的面對,這將是一種磨練。

下午馮老師給我們看了《朗讀者》這個節目,主題是“選擇”,我不禁展開了會想。

我自我認爲,從我出生至今,最大的選擇,是三年級時的那個——略有叛逆的選擇。

當時,是一節普普通通的數學課,因爲兩名同學沒有認真聽講導致10多分鐘的課間轉瞬即逝,當時我就心想:怎麼老師沉默了半天開不讓下課啊!最後想了想只得一氣之下衝出了教室。

在教學樓外,我根本不知道能做什麼,上了廁所就愣生生地坐在學校南半部的臺階上(我們當時的教學樓在北半部)。我不敢回教室,怕老師說我,更不敢去別的地方,更何況現在是上課時間。過了一會兒隱隱約約的看見幾個同伴的同學出來似是在尋找我,我正在氣頭上便又轉移到了文藝廣場前。

坐了一會兒,我看見了一個有些陌生但略顯威嚴的“老師”恰好走過我面前。“不對啊!老師現在要不都在上課要不都在備課,這個人好像是……王校長。”我心裏不禁咯噔了一下,現在真後悔沒有回教室。

“你是哪個年級的啊?”“三……年級。”因爲當時正當氣頭再加上校長突然出現不由得緊張起來,“怎麼不去上課啊?”“……”“那先去我那兒吧,外邊怪凍得。”

我隨着王校長到了她的辦公室,她問我:“你是哪個班的啊?”“三…三(9)班。”我還是顯得有些膽顫,腿哆哆嗦嗦的晃個不停。

最後我又被陳老師領會了班級,此次“冒險”恐是在學校最大的一次罷,也算是哮喘的前兆。

以後要改掉叛逆選擇這種習慣,控制情緒、調整情緒,不禁讚歎道:選擇,我正式向你發出挑戰!

朗讀者觀後感500字 篇10

提起味道,我們率先會想到的一定是舌尖上的滿足。悠久的歷史和遼闊的地域給了中國飲食豐富多樣、變化多端的味道。本期嘉賓胡忠英,就是一位從業50年的名廚,也是杭幫菜的掌門人。在去年杭州G20峯會上,他擔任餐飲文化組的組長,爲全球幾十位政要人物奉獻了獨具特色的宴席,展示中國味道的獨特魅力。他將味道融入故事,用中國文化驚豔世界舌尖。CCTV—1本週六20:00、CCTV—3本週日19:30,一起卿聽朗讀者胡忠英講述他的中國味道。

他是目前中國唯一獲得國際三博士學位的青年鋼琴家,童年卻沒有一架屬於自己的鋼琴。他獲得過多項國際大獎,少年時卻和單親、下崗的母親,飽嘗貧苦、分離之痛。吳純的人生是他和母親的苦難澆灌出的花朵,不過苦澀與甜蜜總是相依相伴,品嚐人生之極苦才能讓成功時的甜更加誘人。CCTV—1本週六20:00、CCTV—3本週日19:30,一起卿聽朗讀者吳純講述苦澀的味道。

1994年第一部小說《麪包樹上的女人》在《明報》上連載,張小嫺開始走紅。她創作的60本書,全都與愛情有關,她的作品被稱爲愛情治癒文學,許多讀者習慣從她的文字中來尋找處理感情的方式。CCTV—1本週六20:00、CCTV—3本週日19:30,一起卿聽朗讀者@張小嫺解讀愛情的味道。

93歲高齡的葉嘉瑩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傳燈人、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一生致力於古典詩詞的教學,獲得了使古典詩詞於當代「再生」的讚譽。這位老先生曾經寫過這樣的詩句:「甘爲夸父死,敢笑魯陽癡」,來表達她對中國古典文化的心意。她不計高齡,往來奔走,爲的是不讓這傳沿千年的中國味道所期無人。一起卿聽朗讀者葉嘉瑩講述她的詩詞味道。

朗讀者觀後感500字 篇11

中央電視臺於2月18日起每週六、週日晚8點在CCTV—1和CCTV—3聯合播出大型情感文化類節目《朗讀者》,主持人董卿首任製作人兼主持人,集結柳傳志、斯琴高娃、濮存昕、喬榛等朗讀者,帶給觀衆一場關於文學與情感的“碰撞”盛宴。

《朗讀者》用文字、聲音加故事的三位一體文藝表現形式,旨在打造一檔“慢綜藝”節目。 爲了讓《朗讀者》能擁有獨特的氣質,董卿更邀請北京奧運會閉幕式總導演陳維亞、中國青年報原總編輯陳小川、作家劉震雲、導演陸川等人,一起加入策劃。節目每期以一個主題詞作爲核心線索,嘉賓圍繞主題詞分享人生故事,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

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詩,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電影戲劇劇本。節目不僅僅是傳遞文字的溫度,還巧妙地將人的故事融入其中。而當文字在朗讀人的二次加工下帶着自身的情感再次傳遞出來時,對於觀衆將更具有震撼心靈的力量。

朗讀者觀後感500字 篇12

在這個星期,老師讓我們觀看了中央一套播出的《朗讀者》節目。剛聽老師說完,我很好奇,難道這個節目是一羣人在朗讀嗎?那該多無聊呀!爲什麼老師會讓我們看這種節目?

等看了之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並不是我想的那樣。嘉賓都是一些知名的人士,而他們的朗讀,也不是平白無趣,而是發自內心,充滿真情實意。當節目剛開始時,主持人董卿阿姨就簡潔明瞭地告訴了我們第一期節目的主題:遇見。在我心中,遇見這個詞是相當平常的',不就是一個人碰見另一個人嗎?當我看到一個人時,我才發現遇見沒有我想的那麼簡單。他就是聯想集團總裁柳傳志,他曾經想當宇航員,可是沒能當選。

這時他"遇見"了他的父親,是他的父親鼓勵他,使他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他選擇了新的行業,並且經過多番波折,當上了總裁。看完之後,我感慨萬千:人生是多變的,但有許多人都因失敗而沮喪。可他們都未曾想過,或許他們走另一條路,便可登上人生巔峯,可他們並沒有這麼做,而是選擇了放棄,在一條路上跌倒不起。哪怕當不上白領,董事長什麼的,只要勇於挑戰,不畏失敗,總有一條路適合自己。

透過這個節目,我受益匪淺,明白了許多做人道理。

朗讀者觀後感500字 篇13

從《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到《朗讀者》,新年伊始,文化類節目越來越受矚目,越來越火爆熒屏,似乎標誌着文化綜藝的春天就要來了。但是,近日央視著名主持人董卿表示,“我不認爲《朗讀者》獲得關注標誌着文化節目就開始大火,但是起碼它是個風向標。”是的,進入新時期以來,文化生態越來越多種多樣,由於工作生活的“壓力山大”,觀衆不僅需要哈哈爆笑來解壓,更需要悠久的文化來滋養看。而像《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這樣有營養的節目,顯然更受追捧。

近年來,各類綜藝節目看似“百花齊放”,從音樂真人秀到明星玩遊戲,熱熱鬧鬧,實際上同質化嚴重,沒有多少藝術含量,也沒有多少文化含量,備受觀衆詬病。電視輸出的任何節目都應該是文化產品,至少是“三觀”正確的節目,而像《奔跑吧》系列就是一個字“玩”,《中國式相親》更有“三觀”不正確的嫌疑。主持多檔文化類節目的董卿說,“文化類節目真的不好做,它需要更精心地設計。”想要把觀衆留住,關鍵在於引起觀衆的共鳴。《朗讀者》就是想透過情感上的共鳴,喚起大家對文學的一種認知和最溫柔的記憶看。

《朗讀者》定位爲文化情感類節目,每期節目將根據一個主題,回顧古今詩詞、文學經典、電影橋段,透過人們飽含深情的朗讀,以舞臺視覺語言輔助呈現,讓觀衆恰如其分地感受文學的力量,引發共鳴,感受文學之美、聲音之美和情感之美。近年來這類節目極爲稀缺,這就是《朗讀者》口碑爆棚的原因。事實上,人們不是不稀罕文學,而是沒有引起共鳴的文化節目,《朗讀者》就是一個視窗,就是一個突破口,將文字和個人的情感緊密結合,朗讀者的情感故事和朗讀內容在情感串聯上完成統一,帶給觀衆一場關於文學與情感的“碰撞”盛宴。

近年來,隨着各類綜藝節目的繁榮而氾濫,文化類節目也日漸崛起,從之前的《漢字英雄》、《中華好詩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到近期的《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文化類節目越來越受到歡迎。也許說文化類節目正在崛起還爲時尚早,但說價值正在逐漸迴歸是恰如其分的。正如董卿所言,《朗讀者》“起碼是個風向標”,電視文化類節目已經漸漸顯出崛起的跡象,特別是近期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撥動了億萬觀衆心中那根文化之弦聖潔之弦。電視節目沒有文化太可怕了,電視文化不傳播文化太可怕了,電視必須傳播文化正能量。

朗讀者觀後感500字 篇14

讀《朗讀者》的時候,是去年9月底。

德國人是很嚴謹的,他們的文字不華麗,不賣弄,筆觸冷靜而莊重,真實而簡單。北大出身的錢定平先生更是把《朗讀者》譯得相當貼近中國讀者:大氣、正式,而又不失溫婉的美感。

小說寫的是一位少年(米夏)與一個成年女性(漢娜)之間縱貫一生的愛情。

米夏在15歲時遇到漢娜,他的情慾與愛慾都從她那裏得到了滿足。他是她的朗讀者,每次見面,他都要爲她朗誦華彩的篇章,他們都要用清水沐浴,然後行魚水之歡。他們相約出遊,他們一起看戲,他們也吵架。米夏慢慢長大,開始結交同齡女孩。後來忽然有一天,漢娜走了,從米夏的生活中突然消失了,沒有留下任何音訊。

兩人再見面,是在法庭之上——米夏是法院實習生,而漢娜,曾經是納粹。由於自己的祕密(她不識字)與強烈的自尊心(她不希望任何人知道她不識字),她放棄了升職機會而去做了一名納粹看守。同樣由於這個祕密,在審訊時造成了衆人對漢娜的誤會。米夏憑着對漢娜的瞭解發現了她的祕密,他在救她與維護她尊嚴之間徘徊了很久,但最終選擇了沉默,漢娜被判終生監禁。

一段時間後,米夏開始給獄中的漢娜寄朗讀的磁帶,而漢娜竟然慢慢學會了讀寫,經常寫些字條給米夏敘述日常生活,在我看來這就像一個小女孩一般可愛,在自尊與愛人之間,她選擇過,也離開過,但她還愛,她想讓他知道自己的一切,狀態也好,心情也罷,無論她是20歲、30歲,還是50歲。是啊,女人愛你的時候,你就是她的全部,在她那裏沒有其它任何東西能和你相提並論。但是,米夏從未回過字條或者信,只是一次次地寄出磁帶。這期間,米夏結婚又離婚,作爲男人應該經歷的似乎都經歷了。

有一天監獄長打電話給米夏,漢娜刑期將滿,而米夏是唯一與漢娜聯繫的人,請他接漢娜出獄。米夏爲漢娜今後的生活作了安排,然後去見了漢娜。原先健壯美麗的漢娜已顯老態,米夏不由顯露出失望。其實,這可以理解,現實的漢娜與米夏記憶裏的那個不一樣了,以前的漢娜有着迷人的芳香與誘人的汗珠,現在只剩下老女人的體臭。他們的愛,永遠有那麼一種距離:米夏15歲時,是女人與男人、成人與少年間的心理距離;米夏30歲時,是犯人與公民、監獄與社會的時空距離;米夏45歲時,是一種由害怕產生的距離,似乎只有在某種距離外才是真實可信的,因爲他們都知道,他們之間的愛承載不了那麼多,他們都有最後的一點幻想,米夏幻想着重逢漢娜時仍有年少時的那般衝動,漢娜幻想着重逢米夏時彼此能有歲月過去後的看破紅塵。可惜,可惜,可惜,米夏流露出了失望,漢娜吊死在那個即將出獄的黎明。

是啊,漢娜有什麼繼續生活下去的理由呢!一切都要結束了,就在那個黎明,她將要出獄,她再也不會收到朗讀磁帶,她再也不會得到那種由距離產生的最真實的關心,她心中僅存的一絲溫柔已經消散,僅存的一絲希望已經死去。她死了,上吊死了,死在那個黎明,就要出獄的那個黎明。

還有什麼比這更可悲,更讓人慾哭無淚呢?!有些希望,並不該有。有些愛,註定不能。

我相信,並且覺得所有人都該相信,米夏愛,漢娜也知道米夏愛,只是,真的只是,真的真的只是,他們不能愛。漢娜死後,米夏儘自己可能做了一些事。後記說這是他一生的懺悔。而我覺得,不,這不叫懺悔,而是延續。把一件應該做一輩子的事做完,而且,也許,這是最好的方式。試想,如果漢娜出獄了,接下來將開始的新生活,對她,對米夏,有什麼意義嗎?這是他們的愛的延續,並不因爲一方的離開愛就不存在,相反,在他們之間,這樣的愛,這樣的不能,纔是最最最感動,最最最讓人一次又一次默默無語凝神沉思的。

法國《世界報》文學主編克利斯托夫·施扎納茨在書後評論中寫道:不管我問哪個讀過《朗讀者》的人,他們都說“我把它一夜讀完”。我相信,這本書是作者的親身經歷,至少,他經歷過類似的事情。我也相信,每個讀完這本書的人所沉浸的思考也不盡相同,這部小說承載了太多,愛與性,愛與被愛,愛與背叛,愛與社會,愛與死亡,愛與生命。留給我們的不只是感動,還有令人無比安靜的`思考。

卡夫卡說:“書必須是鑿破我們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這本書就是這樣。

朗讀者觀後感500字 篇15

同學給我推薦了一本德國本哈德。施林克的中文譯本《朗讀者》。讀完這本書的感受,用一個簡練而準確的詞來形容就是“掩卷沉思”。就像看完一場好電影,走出影院,心仍停留在銀幕上的某個場景,又或者聽完一張唱片,關掉機器,依然餘音繚繞一樣。合上《朗讀者》就是這種感覺。我並未能像書的結尾說到那樣——每一個讀者都會把它一夜讀完,畢竟書中涉及的歷史、道德、情慾、倫理等問題很複雜,讓人陷入深沉的思考難以自拔。

故事講述一個十五歲的中學生米夏因爲偶然的原因愛上了三十六歲的漢娜。對於米夏而言,他在漢娜身上發現了一個突然令自己成熟而自信的.世界,而漢娜也因爲有了米夏的朗讀而安靜且散發着柔和的光輝。但是,漢娜不久卻突然不辭而別。等到再見到漢娜,米夏已是在法庭實習的法學系大學生,而漢娜卻是嫌犯之一。漢娜的罪名是在納粹時期當過看守,在一次空襲中造成了大批猶太人死亡。(戰爭開始時漢娜曾在西門子任職,本來還有提升的機會,漢娜卻令人驚訝地辭職當了納粹的看守。)在審訊中,別人把當年遭空襲後起草檔案的事推在漢娜身上,她卻出人意料地承攬了下來,結果被判終身監禁。

在知道了漢娜越來越多的事情後,米夏發現了漢娜一生最大的祕密:漢娜不識字!正是爲了掩蓋這一點,漢娜屢屢放棄前程,幾年前離開米夏也是爲此。但是在法庭上和衆人面前,米夏並沒有作出任何透露,也沒有替漢娜辯護。出於對漢娜的維護,還是對自己的維護呢?我不能理解。

漢娜的身影一直索繞在米夏心裏甚至貫穿於米夏的一生,婚姻失敗的米夏在漢娜入獄八年後,開始重新爲漢娜朗讀名著,並把錄音帶寄給漢娜。這給獄中艱難生存的漢娜帶來了希望,漢娜憑着錄音,並從圖書館借到這些書籍,然後逐字逐句同她聽到的內容進行對照,那臺錄音機也爲此就要一會兒向前轉,一會兒向後倒,一會兒暫停,因爲反覆退進使錄音機壞過無數次。漢娜竟漸漸學會了讀寫,且開始滿懷希望給米夏寫信。收到了漢娜寫來的信,內心充滿喜悅安慰,但內在柔弱猶豫的米夏卻始終沒有給她回信。

漢娜可以出獄了,由於沒有別的親人,獄警聯繫了米夏,他們這才見了尷尬的一面。米夏發現漢娜明顯老了,幾乎不知道如何面對她。而就在米夏去接漢娜出獄的當天凌晨,漢娜自殺了。

這部小說,看後給人一種啓迪性,那就是讓人性的認知和對社會的思考,來洗滌你的靈魂。

朗讀者觀後感500字 篇16

“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從文字中獲得過快樂。與其說朗讀者在傳播文字,不如說也在傳遞文字背後的人生”。董卿的話道出了本次尋找的意義,聲音傳播情感,情感滋養人生,“我就是想好好讀書”,董卿尋找的是朗讀者,更是關於文字、關於閱讀最原始的熱愛,最原始的快樂。

央視作爲國家電視臺,對於創新節目的要求,首先是從社會價值出發。“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但目前電視市場中沉得下心的文化節目卻是稀缺資源。大型文化類節目《朗讀者》的出現,正是在喧鬧娛樂中的一股清流,是一種社會責任的擔當。

央視資產管理中心主任任學安說:“《朗讀者》的出現絕對不是孤立的,中國的電視節目太需要一檔有文化價值的節目來滋潤我們的心田。《朗讀者》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來朗誦出文字背後的價值。”

《朗讀者》是董卿從主持人到製作人的轉型之作,她坦言這檔節目對她來說是一次難度極大的挑戰,朗讀的文章必然是溫暖的,有態度的,具有撞擊靈魂的力量;嘉賓的標準更不是一般綜藝節目和娛樂節目的要求,“朗讀者”要有豐富的閱歷、動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誠的情緒感染力。

在已經結束的前幾期《朗讀者》錄製中,很多參與嘉賓的動情朗讀讓全場震撼,斯琴高娃朗讀《寫給母親》,更是讓董卿當場淚奔。“文字的背後是情感的承載,而朗讀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傳遞愛”,董卿希望《朗讀者》能夠像一雙溫柔的手,輕輕推動人心相互靠近。

朗讀者觀後感500字 篇17

看了曹文軒教授對《朗讀者》的推薦,於是,迅速找來了這本書。

拿到這本書,就想一口氣讀完,正如書的結尾所說,“每個讀者都會一夜把它讀完”,我亦是在最快的速度讀完的。

《朗讀者》給我們講述了一個讓我或者讓我們匪夷所思的故事。15歲的中學生米夏偶然認識了36歲的漢娜,他們成了一對很特別的情人。他和她差不多每天約會,每天他們都會沐浴、朗讀。他們一起騎車出去郊遊,住旅館的時候以母子的名義登記。但是,他們之間的矛盾也日趨嚴重,他們在一次大吵又和好之後,漢娜不辭而別了。兩人再度重逢時,米夏已是大學生了,在法庭當實習生,漢娜作爲曾經的納粹戰犯成爲被告。漢娜在被審的時候,爲了隱瞞自己不識字這個祕密,從而接受了其他戰犯的“污衊”,從而被判終身監禁。米夏知道真相後,想替漢娜說明真相,但是經過艱難的抉擇,最終選擇了緘默。米夏在離婚後,他繼續爲漢娜朗讀,寄去了錄音帶。漢娜在獄中透過錄音帶艱難地學習文字,並給米夏寫了一些小紙條,但是從未回信。當漢娜即將被釋放,米夏接到典獄長的電話,他不得不去看望漢娜,併爲漢娜找到了房子和工作。當米夏去接漢娜出獄時,漢娜已經自殺了。

正如曹文軒教授所說的那樣,這本小說的語言非常嚴謹,非常嚴肅,但是讀之卻不覺得沉悶。讀過這部小說,讓我聯想到了三個詞——自尊,經歷和朗讀。

可以這樣說,漢娜的一生都在捍衛自己的自尊。

她最初是西門子公司的職員,當她要被提升的時候,她爲了掩飾自己不識字,從而選擇了去當兵在集中營做守衛。人說,一步錯,步步錯,正因漢娜這一個錯誤的決定,才造成了她悲劇的一生。納粹時代結束後,她就揹負着沉重的十字架,爲自己曾經的錯誤層層“隱藏”自己,因此她不停地更換居住地,因此,不管她多愛米夏,但是,她始終未將自己全部交給米夏。在米夏的心裏,她是個謎一樣的女人。

一個36歲的女人,沒有家,沒有親人,不敢愛,不能愛,她只能到處漂泊,過着不穩定的日子。其目的既是爲了隱藏她當納粹看守的歷史,也是爲了掩飾她不識字的祕密。

漢娜將自己不識字當成了人生中的最大的恥辱,爲此她願意付出所有的代價,哪怕是愛情、自由或者是生命。和米夏不辭而別,不僅是因爲他們之間的矛盾,更是爲了保守住這個祕密。漢娜被其他被告污衊是她“主謀”,是她執筆寫了當時的決策的時候,她爲了不在法庭讓衆人知道她是個不會讀寫的文盲,她承擔了所有的罪責,雖然她知道承認了罪責的後果。

漢娜選擇了“隱瞞”和“藏匿”來捍衛自己的自尊。我想,她捍衛自己的自尊是沒有錯的,但是,漢娜選擇了錯的方式。在她年輕的時候,在她風華正茂的時候,在她邂逅米夏之後,都有無數次的機會可以讓她學會讀寫,但是她沒有好好把握。

朗讀者觀後感500字 篇18

今天早上起牀後,我感覺天氣冷得讓我直髮抖,我拉開窗簾往窗外一看,整個世界都陰沉沉的。

我生病一個星期了,媽媽帶我去醫院打針。我拖着沉重的身子來到醫院,心裏很平靜,沒有絲毫的害怕。雖然我生病了,但是我並不想浪費這個看書的好機會,所以就開啟電子書,找到了我喜歡的《朗讀者》閱讀起來。

《朗讀者》這本書是由著名主持人董卿阿姨寫的。第一位朗讀者是一位演員,他的名字叫濮存昕,人們常常這樣評價他,在靠牆的桌子邊隨便一坐,就是一臺戲。濮存昕爺爺給我們帶來的是一本《老舍散文》。他給我們朗讀的文章是《宗月大師》。在濮存昕爺爺小的時候曾是個殘疾的孩子,他遇到過一個像宗月大師一樣幫助過他的人,這是一個叫容國戚的大夫,他給濮存昕爺爺做手術,才讓濮存昕爺爺變得像正常人一樣。後來濮存昕爺爺讀到老舍先生在文章中所表達出的對宗月大師的感恩之情時,他就會想起容國戚大夫是第一個真正幫助自己改變命運的人。

當我看完這本書時,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腦海裏浮現出了這樣一句話: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這樣做,別人幫助過我們,我們也可以去幫助別人;我們也可以這樣想,我是被別人幫助過的人,我也可以去幫助身邊的人。

朗讀者觀後感500字 篇19

對於漢娜來說,不讓這些囚犯逃跑是她的工作,是她的職責所在,所以她聽任火舌吞嗜了那些無辜猶太女囚。然而作爲戰犯,她在法庭上對法官的再三反問:“要是您的話,您咋辦?”

這個倖存者眼裏“年輕、漂亮”,完成任務“認真負責到喪失良知”的女看守,是米夏的那個“把食指舉得齊胸那麼高,輕輕地劃過書脊”的漢娜嗎?是那個“轉過身子……裙邊圍繞着她的腿肚子旋轉起舞,然後又輕輕垂下的”風情女子嗎?

與其他納粹份子不同,漢娜的從軍並非受納粹極端思想的蠱惑,而只是爲了掩蓋她目不識丁的缺陷,但她犯下的罪行卻與其他納粹一樣是令人髮指的。

米夏聆聽了這場審判的始終,苦苦掙扎在情義與正義的邊沿,試圖做到“理解與譴責”,結果卻身陷其中,無力自拔。

事實上,即使在今天,我們爲所謂的“職責”,所犯下的罪責還少嗎?醫生的拒醫、城管的強拆、警察的逼供,甚至,作爲財務人員,我自己在工作中也採取過類似的“冷酷”行爲……

有時候,道德、人性與職責是根本無法相容的,大部分時候,我們選擇的是職責,那麼我們有權力指責漢娜嗎?然而漢娜的罪行又不應指責嗎?

“人不因爲曾做過罪惡的事而完全是魔鬼”,作者最後說道。

朗讀者觀後感500字 篇20

故事講述的是一名20世紀50年代的德國少年與一名中年女子漢娜站看的一段往年戀。

不久,漢娜不辭而別,米夏後來成爲一名律師。再次見到漢娜是在法庭上。漢娜因在戰爭後期擔任警衛時的行爲成爲一名因爲戰爭犯罪受審的被告。米夏知道漢娜一直有一個比她以往納粹時代峯糟糕的祕密,這個祕密足以推翻對她的指控,但是這個祕密是漢娜誓死捍衛的。她寧願入獄也不願暴露。在漢娜服役的幾十年光陰裏,米夏一直堅持給她朗讀。漢娜靠米夏錄音磁帶學會了閱讀識字。出獄後,米夏去接她。彼時兩人都已歲月斑駁。米夏已是個青年律師,而漢娜已白髮蒼蒼。意識到米夏對她沒有當年的狂熱癡情,漢娜選擇了離開這個世界。而這時,米夏才明白,自己有多愛漢娜……

從愛情上來看,施林克給我們講述的這個故事感人至深,幽婉雋永。一個15歲涉世未深的少年和一個飽經風霜的36歲中年女性之間的令人不可思議的愛情。這樣的忘年戀,倘若發生在中國,必定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但國情不同,發生在德國,這樣的愛情只剩下兩個字———“感動”。正如曹軒所言,“作品一直以來一一個超出所有元素在牽引着我們,這就是感動。

朗讀者觀後感500字 篇21

朗讀”、“者”、“情感紐帶”是這檔節目三個關鍵內核。節目每期一個主題詞作爲核心線索,嘉賓圍繞主題詞分享人生故事,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節目緊抓文字和人的故事之間的情感紐帶,既每期節目中的主題詞。再有主題詞擴展開來,形成情緒的磁場,給觀衆強烈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鳴。目前節目已經邀請到了不少嘉賓,有濮存昕、柳傳志、許淵衝、斯琴高娃、王學圻等。

在這樣的設定下,文字不在只是別人筆下的世界,而是融入朗讀者精神世界的具有生命力的符號,印刻着它的情感、經歷,再度蓬勃而出,引起共鳴。就仿若詩詞之心賦予人們的雋永之美,也仿若董卿脫口而出的“想起你,就如同讀到最心愛的文字,那般歡暢。”

“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董卿希望節目“展現着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並感動於他們讓我們遇見了大千世界。”

《朗讀者》蘊含着董卿對文學的敬仰,也蘊含着她對爸爸的愛,還蘊含着前來節目的朗讀嘉賓每個人生命中最寶貴的情感體驗。

有時候愛得如此深沉讓我不知怎樣表達,不如讀一段你我都喜愛的文字,讓我們靜靜聆聽它。《朗讀者》讓你站在當下的時光中,回眸來時的路,朗朗讀書聲,讀的是文字的美,傳達的是生命的力量,守望着的是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