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範文 > 校園 > 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賞析

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賞析

推薦人: 來源: 學識文學館 閲讀: 4.13K 次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辛棄疾最負盛名的一首懷古詞,它代表了辛棄疾懷古詞的特點。

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賞析

從屈原以來,愛國詩人常常借祖國山河來抒寫感時憂國的感情,屈原説:“望南山而流涕兮,淋流盡而歎兮”。杜甫説:“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陸游説的則更加明確,“愛國憂君孤臣淚,臨水登山皆是心。”辛棄疾同樣是借登臨懷古,抒發愛國感情,抒發自己的憂憤。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詞,寫登臨所見又處處關合古人古事,緊緊扣住題序中的“懷古”二字。這首詞作於開禧元年(1205),當時作者已六十六歲,在江蘇鎮江任知府。但在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以後,從國家危殆的局勢到他個人孤危的處境和鬱悶的心情都有了新的變化。作者雖已年邁,殺敵復國的雄心壯志仍不減當年。詞裏表現了作者對國事的深切憂慮,尤其對當時韓腚忻揮兇齪米急婦頹崧時狽ナ分擔心,於是借歷史教訓提出警告。詞中不僅抒情,而且言志,不僅言志,而且直陳時事,發表政治見解。這樣的內容和表現手法,在辛詞以前是極少見的。

京口,是古城名,故址在今天江蘇省的鎮江市。北固亭又名北固樓,在鎮江東北的北固山上。作者登上北固亭,想起歷史上的一些人物、事件,不禁感慨萬端,寫下這首詞。題為“懷古”,實際是借古喻今,以抒懷抱。

上片追懷與京口有關的歷史人物。詞的開頭“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千古江山――指京口這個千古興盛之地。這三句寫三國時期的孫權。孫權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遠,首先想到的就是這位著名的歷史人物。意思是:祖國的江山千古不廢,可是,曾經在這裏據長江之險,抗拒了曹操數十萬大軍,幹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的英雄人物孫仲謀,卻早已成為歷史,再也找不到了。表面上是追懷歷史人物,實際上是暗寓南宋統治集團中連像雄據江左的孫權這樣的人物也無處尋覓了。所以下面補充説:“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舞榭歌台――本指一代繁華生活,這裏借指政治軍事上的`喧赫聲。東吳那個強盛的局面,孫權那個英雄、風流餘韻,都經歷了無數的風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後人欣賞憑弔而已。接着詞中又進一步寫了與京口有關的歷史人物劉裕,“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寄奴就是劉裕,是他的小名。“斜陽”二句,只就眼前具體的斜陽照射的街道和樹木寫去,説明劉裕的時代也在風吹雨打中過去了。劉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討桓玄,平定叛亂,先後消滅了南燕、後燕、後秦等國,並收復洛陽、長安等地,也是一個跟京口有關的歷史上的風流人物。“舊時王謝堂前宴,飛入尋常百姓家。”那尋常巷陌也無法尋覓到劉寄奴處了,“人道寄奴曾住”一句帶過,語氣中仍包括對風流雲散的惋惜。這幾句意思説:劉裕也是個英雄人物,在斜陽照射的草樹之中,在普普通通的街巷裏,人們還能指點出他曾經住過的地方。對劉裕,辛棄疾更為欽佩,在詞中有比較具體生動的描繪,他説“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三句突出了劉裕的英雄氣概。金戈――指拿着的武器,鐵馬――指戰馬,金戈鐵馬――指馳騁疆場帶兵作戰。氣吞萬里――形容氣勢磅礴,能吞納萬里之廣,敵人當然就不在話下了。詞人説劉裕有猛虎般的英雄豪氣,是有事實依據的,劉裕當年北伐,先後滅掉了鮮卑貴族建立的南燕政權和後秦政權,收復長安、洛陽等地,而這些地方在南宋時,都是金國的佔領區。因此劉裕當年的戰功又使辛棄疾更為嚮往了。意思是,追想當年,劉裕率軍北伐,馬壯兵強,軍威赫赫,英勇無敵,所向披靡,真有席捲萬里、如猛虎那樣的氣勢呢!

辛在詞的上片聯繫京口,歌頌了孫權和劉裕。除了表現對人物的傾慕之外,還包含了兩層意思:第一是借古諷今,指斥屈辱求和的南宋投降集團。孫權不怕強敵,敢同曹操較量;劉裕則進一步渡江收復大江南北,他們不愧為英雄,確實是氣吞萬里如虎。對照南宋統治集團則不敢與金人決一雌雄,他們畏敵如虎,妥協投降苟且偷安,不要説中原故土未能收復,就是半壁河山也朝不保夕。第二層意思,是懷古抒憤,感慨自己空懷收復故土的壯志,而倍受打擊壓抑,眼看北伐無望,統一大業難以實現,對照起孫權、劉裕有所建樹,雖然,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但他們的英雄氣概和宏偉業績確像千古江山那樣,永遠長存,而自己只有登臨感歎而已。那麼詞人是否因此而頹廢消沉呢?沒有,他密切的注視時局,希望能有朝一日為國效力。這裏雖沒有直接抒寫自己的懷抱,但那種想要仿效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去幹一番偉大事業的雄心壯志,已隱然透露於字裏行間。

下片是借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發表對時事和重大國策的看法。主要是針對當時韓腚形了一己浮名和鞏固自己的地位,急於事功,在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就想貿然興師北伐的情況而發。詞人懷着借古諷今和懷古抒憤去展開描述,先提出了另一個歷史人物劉義隆,他是劉裕的第三個兒子。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元嘉是宋文帝的年號。劉義隆好大喜功,卻平庸無能,輕聽大將王玄謨興兵北伐的鼓吹,沒有做好準備,草率出師,結果大敗。這三句的意思是:元嘉八年,劉義隆輕率舉兵北伐,妄想追求漢代大將霍去病追擊匈奴在狼居胥山築壇祭天那樣的功業,結果吃了敗仗,張皇南逃,狼狽不堪。作者在這裏只用了十四個字,借用一個典故,就把自己對韓腚星崧食霰北伐的認識和意見,準確生動地表現了出來。從孫權、劉裕到宋文帝三個歷史人物構成三個層次,孫權坐陣江東,敢於北抗曹操;劉裕進而渡江北伐收復失地;劉義隆有封狼居胥、克敵制勝之意,可惜“元嘉草草”,徒勞無功。詞人傾慕孫權、劉裕這樣的英雄人物,同時感慨南宋集團中,沒有孫權、劉裕這樣的人物。另外又用宋文帝的歷史教訓,告誡南宋統治者,倉促上陣必然導致不可設想的後果,而事實證實了詞人的預見。可是韓腚脅⒚揮刑辛棄疾的告誡。辛棄疾深深地為國事擔憂,並感歎自己不能為國盡力。

在描述宋文帝元嘉草草之後,就把筆鋒轉向現實,先回憶自己南歸時的情景,説:“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詞人在紹興32年(1162)南歸,到寫這首詞的時候,已經四十三年了。望中――指登樓眺望之中。揚州路――指江蘇揚州一帶,詞人南歸時曾經經過,而當時揚州幾經金兵焚掠,所以説烽火揚州路,詞人登上北固樓向北眺望,自己四十三年前南歸的經歷,以及揚州的兵火都還記憶猶新,那時自己胸懷大志,可是43年過去了,自己卻一事無成,國事卻越來越不振作。而隨着時光的流逝,人們對失敗的歷史和分裂的局面,漸漸的不以為然了。這三句中隱含着無比沉痛的感情。接下去感歎道:“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可堪――不堪。哪裏能夠忍受。佛狸一一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燾的小名。神鴉――指吃廟裏供品的烏鴉,社鼓――指古代社日裏迎神祭祀的鼓聲。這三句仍然是借劉宋的舊事來暗喻南宋的現實。宋文帝元嘉北伐失敗之後,北魏太武帝率軍追擊擊敗王玄謨的軍隊後,在長江北岸的瓜步山上修建一座行宮,南宋時老百姓常在這裏迎神賽會。後成了魏太武廟,也叫佛狸祠。人們忘記了失敗的歷史,竟在佛狸祠下迎神祭祀,香火很盛,這情景真是不堪令人回首。這三句意思是:往事不堪回首,那佛狸祠本來是異族首領南侵的遺蹟,可現在人們竟然在那裏擊鼓祭神,烏鴉飛來飛去啄食祭品,連半點恢復北方的戰鬥跡象和氣氛都看不到了。詞人借歷史影射現實,説南宋的失敗,金人的南侵,國家的恥辱隨着時光的流逝,而漸漸地被人們淡忘了。詞人對這樣的現實表示深深的憂慮。他借用廉頗的典故,表明自己顯然年老卻還是壯志猶存,希望能夠為國立功。詞的結尾他説:“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憑誰問――憑藉誰,靠誰來問的意思。廉頗――是戰國時趙國的名將,善於用兵,晚年被排擠到魏國,當時趙國屢受秦國的進攻,趙王想再用廉頗,就派人去探問。廉頗在來使面前“一飯鬥米肉十斤”,並且披甲上馬錶自己不老,而廉頗的仇人郭開,買通了使者,在趙王面前詆譭廉頗,使者報告趙王説:廉頗將軍雖然老,可是還很能吃飯,他和我坐了一會兒就上了三次廁所,趙王信以為真,認為廉頗真的老了,就沒啟用他。辛棄疾在這裏以廉頗自比,説自己年齡雖然已六十六歲,但還有廉頗那樣老當益壯的決心,可是晚年的境遇還不如廉頗。因為廉頗雖老,趙王還派使者去探問,而自己就連探望的人也沒了,眼看時光虛度而壯志未酬,不能不深深地感到悲哀。意思是説:現在能依憑哪個人來問問我,廉頗已經老了,食量還好嗎?這裏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自己雖然年紀大了,但壯心不已,仍然熱切地期待着有殺敵報國的機會;二是空懷壯志,長期被棄置不用,甚至像當年去詢問、觀察廉頗的人都沒有一個。豪壯中透出激憤,這三句是全詞的總結,也是感情發展的高峯。在無限的悲哀之中,他結束了這首詞。

詞的下片內容比較複雜,但還運用了借古諷今和懷古抒憤的手法,圍繞着憂慮國事和感歎自己遭遇這個中心,與上片內容互相照應,脈絡分明,層次清楚。由於作者胸襟開闊,思想深刻,站得高,看得遠,因而這首詞也就寫得境界擴大,氣魄雄偉,感情深沉。

這首詞在思想、藝術上有什麼特點,他代表了辛懷古詞那些特點呢?

這首詞抒懷寫志,內容豐富,義藴極深,非一般的登臨懷古之作可比。詞中表現了作者對祖國深沉的愛,對英雄業績的熱烈嚮往,充滿戰鬥的激情,而對統治者的妥協投降,輕率出兵,又表現了深切的憂慮和憤慨,字字句句都滲透着作者沉痛的感情。

題為懷古止在傷今,懷古傷今以詞論政。詞人登臨懷古或借古諷今,或徵引歷史教訓,或借古事進行類比,懷古之中都寄寓着對國事的憂慮和對自己遭遇的感慨。從山川風光説到古代歷史,從古代歷史又説到眼前事實,懷古、傷今有機地結合,寫景、敍事、議論、抒情融為一體,這可以説是辛懷古詞最重要特點。因詞人心中懷着殺敵報國的理想,但是壯志難酬、歲月蹉跎,而老大無成,內心交織着慷慨悲憤的複雜感情,所以當他登臨祖國太好山河的時候,千絲萬緒湧上心頭,常常就寫下蒼涼悲壯的詞作,這類作品體現詞人愛國主義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藝術表現上,用典使事,貼切自然,既切合北固亭之地,又切合渴望北伐的思想內容,更切合作者主張北伐而又反對輕率北伐的複雜的思想感情。借古喻今,融古於今,歷史和現實,古人和自己,融合為不可分割的整體,而不見生硬堆砌的痕跡。詞中的孫權、劉裕、劉義隆等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初看起來並不相關聯,但實際上他們表達的內容和思想感情是完全統一的。這些典故用的中心明確,含義深刻,耐人尋味。同時詞中用的典故都帶有慷慨激昂或蒼涼悲壯的感情色彩,恰當傳達了詞人當時那種壯志猶存、報國無路而深感悲憤的複雜情緒,具有動人心絃的力量。雖然多用典故,但卻用的恰到好處,這也是辛棄疾懷古詞的突出特點。

在藝術風格上,顯得豪放悲壯,沉鬱蒼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