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範文 > 校園 > 李白蜀道難優質課教案

李白蜀道難優質課教案

推薦人: 來源: 學識文學館 閱讀: 8.75K 次

《蜀道難》形象雄偉,感情熾烈,想像豐富,語言誇張。全詩色澤光怪陸離,動人心魄,充分顯示出積極的浪漫主義的特色。詩人從各個角度攝取畫面, 多方面突出蜀道之險。其結構則迴旋往復,又層次井然。詩的句式多樣,參以散文句法,節奏鮮明而富於變化。雖然詩歌竭力描繪蜀道的艱難險惡,但人們讀後並不感到情緒低沉,反而為詩中誇張的描寫、雄健奔放的氣勢所激動,感受到一種崇高雄偉的美。這是因為詩人藉助於對蜀道山川的描繪,寄託了自己開闊的胸襟和豪邁的氣魄,體現了嚮往雄偉不凡事物的精神面貌,因而具有一股積極向上的激情。

李白蜀道難優質課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李白在詩中表現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其飄逸豪放、流轉自然的語言,體會其詩作的藝術風格;

3、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教學重難點:

1、詩人熱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飄逸的藝術風格;

2、詩人表現雄奇險峻的寫法;

3、品味寓於詩中的思想感情,體會其對待生活的態度。

  一、匯入新課。

火車在蜿蜒的秦嶺隧道穿行時,我們自然會驚歎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同時,也必然會想起入蜀“難於上青天”這一膾炙人口的詩句。今天,我們一起來讀李白的《蜀道難》,領略一下作者為我們描繪的秦蜀道路上的奇麗驚險的山水,感受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二、解題。

  1、文體知識

本詩是一首七言樂府詩。樂府詩是漢武帝劉徹開始設立的掌管音樂的機關,任務是制定樂譜、採集歌詞、訓練樂工,以備朝廷舉行祭祀,召開宴會或舉行其他儀式時演奏。另外,還有一項任務就是採集民歌,供統治階級“觀風俗”。後來其含義有了變化,指一種合樂的詩歌,即“樂府詩”,簡稱“樂府”。樂府詩有廣狹兩種意義:狹義的指漢以下入樂的詩,它包括文人創作的和採自民間的;廣義的包括詞曲和沒有入樂而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詩體裁的作品。這首詩就屬於後者。

  2、作者及背景介紹。

李白 (701 - 762)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偉大詩人,與杜甫並稱“李杜”。祖籍隴西成紀 ( 今甘肅秦安西北 ) ,先代於隋末流徙西域。他出生於安西都護府之碎葉城 ( 今吉爾吉斯共和國托克馬附近 ) ,後隨父內遷移居綿州昌隆縣 ( 今四川江油 ) 之清蓮鄉。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 25 歲出蜀,漫遊十餘年,希冀通過交遊干謁的途徑,登上卿相的高位,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天寶元年 (742) 應詔赴長安,但不到兩年,便被“賜金放還”。此後先後漫遊了樑宋、齊魯、吳越、幽燕。天寶末,安史叛亂,李白應召人永王李磷幕,王室爭權,李磷被殺,李白株連人獄,獲釋不久又被定罪流放夜郎 ( 今貴州桐梓縣 ) 。乾元二年 (759) 三月行至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遊洞庭,皖南。寶應元年 (762) 卒於當塗 ( 今安徽當塗縣 ) 。

李白性格豪放不羈,嚮往建功立業,對唐玄宗後期權貴當國,政治腐化,深為不滿。其詩多強烈抨擊當時的黑暗政治,深切關懷時局安危,熱愛祖國山川,同情下層人民,鄙夷世俗,蔑視權貴;但也往往流露出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思想。其詩想像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色調瑰瑋絢麗,語言清新自然,為屈原之後,古代詩壇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交厚,杜甫曾說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 ,對他極為傾服。中唐以來,李、杜優劣之論,聚訟紛紜。

韓愈雲: “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 ( 《調張籍》 ) 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指出: “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鬱。”二人詩風不同,而各臻絕詣。有《李太白集》。

此詩大約作於天寶元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期間。孟棨《本事詩•高逸第三》載: “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師,舍於逆旅。賀監知章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復請所為文。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歎者數四,號為謫仙,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如此說可信,則本詩當作於 742 - 744 年前後。天寶中,殷瑤編《河嶽英靈集》選此詩,贊為“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調”。

  (2) 基本解讀。

《蜀道難》是樂府舊題,屬《相和歌•瑟調曲》。其歌詞內容多寫入蜀道路的艱難險阻。現存梁簡文帝、劉孝威等人的作品,都寫過蜀道之難,但內容單薄,藝術性不高。李白這篇則以切身體驗為基礎,結合神話傳說、歷史故事,通過豐富的'想像、大膽的誇張、雄放的語言和窮極變化的句式、韻律,創造出奇險壯觀的藝術天地,把“蜀道難”的主題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耳目一新。

關於本詩的主題,歷來眾說紛紜,沒有定論。有人認為是李白通過蜀道之難,來表達自己的坎坷人生,抒發失意情懷。也有人說是表達了李白對社會政治前途的憂慮和關切。明代的胡震亨和顧炎武認為“自為蜀詠,別無寓意”。

全詩可分三層來理解。

  第一層:開頭至“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主要從側面來描寫蜀道之難。

開首四句是全文的總綱。開篇即連用三個嘆詞,強烈的詠歎憑空而起,震驚人心,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切入正題。

“蠶叢及魚鳧”以下六句,詩人講述了蜀國、蜀道的歷史。從傳說中的蠶叢開國以來,四萬八千歲未與秦塞往來,太白、峨眉之顛只有“鳥道”可行。地理的阻隔割斷了蜀國與外界的交往,似乎也割斷了歷史。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由歷史講到今日蜀道的來歷,引入五丁開山的神話故事。 “五丁開山”,始有人跡可至的“蜀道”。即稱“天梯”、 “石棧”,其險難程度,不言而知。如此得見地理的險峻,開路之艱難,這為蜀道蒙上了一層神祕的色彩,烘托出艱險奇異的氣氛。

  第二層: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到“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具體從正面描寫蜀道的峻險高危,表現跋涉攀登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