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範文 > 作文 > 《論語》讀後感集錦15篇

《論語》讀後感集錦15篇

推薦人: 來源: 學識文學館 閱讀: 2.92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語》讀後感集錦15篇

《論語》讀後感1

《論語》主要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書,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輯而成,內容以倫理教育為主,包括歷史,哲學,政治,經濟,藝術等方面,有許多富有啟發性的至理名言是我國古代名言之一,全書語言精練,意義深刻,有許多言論被人視為至理名言。

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起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改之,這句話的意思是三個人一起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有缺點的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我有沒有這樣的情況,許果有的話就立刻改正。

《論語》是孔子智慧的精華,書中講到的做人的道理,值得我們一生去慢慢體會。

《論語》讀後感2

這一則讓我深刻地理解到了學習和做人的方法:對於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過程,要想掌握更多知識,必須學與習統一起來,只有用知識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

這短短的一則語錄讓我聯想到了我身邊的人,他們憑藉著自己的才能和毅力。

努力學習,溫習,最終成為一個才華出眾的人。

我們不也這樣嗎?如果我們被憂心煩惱甚至怨恨矇蔽了雙眼,那麼勢必會影響自己的工作和學習。

子曰:由!悔文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讀後感3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孔子到了太廟,每一件事都要請教別人。有人嘲笑他:“誰說孔子懂禮?到太廟去,每件事都要問人。”孔子感嘆說:“這才是知禮啊。”這個故事,很好地體現了孔子的性格。除此之外,若不僅僅侷限於“知禮”這一方面,還可以從中看出知者的謙遜和不知者的狂妄。實則對於禮樂一道的瞭解,當時已經很少有人能超過孔子了。可他依然謹慎而謙虛,“每事問”一個“每”字,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他對於“禮”嚴謹的態度。而與之相對的,則是那些發出嘲笑聲音的人。孔子敦厚,對於他們的態度仍然是君子的,溫和的,而我則想對那些人說:“爾其知禮乎?亦見笑於大方之家耳!”

知者謙,不知者狂,這一簡單的道理曾不止一次體現。與孔子生活時代相近的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過:“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這不僅是幽默與自謙的一句話,更蘊含著蘇格拉底真正的智慧。將姿態放低的,才是真正的高人。老子也曾說過:“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聖人與普通人的差別,蓋在此矣。

《論語》讀後感4

這個暑假,我讀了《論語》這本書,受益匪淺。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所編撰的一部語錄體著作,主要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行。孔子,名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生於公元前551年,死於公元前479年,享年72歲。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開創者和最重要代表人物。

《論語》這本書,作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結晶,早對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有了深刻的影響。

我在暑假期間讀了《論語》,學習到了許多待人禮儀,尊師重道,孝敬父母等一些知識,還有社會規律這些知識,讓我對以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以及傳統禮儀有了深刻的見解。

《論語》是讓人懂得孝敬、道德、政治、利益、規律的一系列東西,我要把這個古老而又正確的理念,一代一代的傳下去,中華民族精神蓬勃發展!

《論語》讀後感5

提到《新論語》時,很多人的第一感覺是,呃。看不懂,字不認識意思不明白。不過我今天看到了一句是這樣的寫的。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是我們在國中時就已經學過的,字面意思也很容易理解,意思是說,學習時不思考,就會茫然糊塗,只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充滿疑惑。

起初學習論語只是因為背會了,意思也明白了,而今天我再看到這句時則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最近我在學習專業知識的課程,充分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含義。第一遍聽課是灌耳音,也就是有印象,不加思考,像是在看小說,聽過看過也就算過了,還是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第二遍聽是明白了意思,也學會了思考問題,能夠理論、實際相結合,每聽一遍課程對相同知識點都有不同的理解,思考的問題也有所變化。

我們學習不能只是為了學習,如果是為了應付差事而學習,那就是浪費時間和生命。學習要帶著問題,也是為了解決我們的疑惑,不帶著問題的學習是沒有價值的,只有疑惑卻不願意學習是不會進步的。有些人只知道“死學”,不會變通,就成了書呆子,腦袋不會拐彎。真正的學習是要靈活變通,不能死記硬背,活學才能活用。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有用的真知識。

《論語》讀後感6

讀了論語的《韶》與《武》,這是孔子對不同時代兩首曲子的評價。他認為《韶》曲調美內容也很好,《武》曲調很美但內容差了些。

《韶》是舜時代的樂曲,孔子非常向往那個時代,因為舜是一個寬巨集大量,勤懇奮發的人,在他的帶領下,有事和老百姓共同商量,有問題一起解決,自己以身作則,把各種事情辦理的井井有條,做到了公平公正,百姓全都十分佩服。在他的治理下,天下和諧平穩,比堯時代更好。

《武》是周武王時代的樂曲,孔子不太喜歡那個年代。雖然周武王很偉大,但他一直在組織軍隊討伐紂王,社會上兵荒馬亂,屋子房子燒了,糧食沒得吃了,親人們也都失散了,天底下亂成一片。百姓們生活在不安全中。

現在,世界上還有很多地方在打仗,街道、橋樑、房屋被炸燬了,死了很多無辜的百姓,有的只能躲在橋洞下面,有的逃到其他國家成了難民,還有的只能拿起槍去參加戰爭……我們的祖國也是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戰爭才有現在的和平生活,我們能夠住在高樓大廈裡,有充足的食物,有漂亮的衣服,有寬闊的教室,每天能夠開開心心上學,與家人在一起不用分開。

我多麼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多點韶,少一些武,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讓生活過得更美好。

《論語》讀後感7

自從媽媽給我買了一本適合兒童閱讀的注音版《論語》,我每天都會抽出一小時讓媽媽教我。

《論語》記錄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論。我記得最清楚的就是開篇的第一章第一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說學過的知識,在一定的時間裡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嗎?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復習,不僅可以加強理解,同時也會從知識中領悟到新的道理。就是老師經常說的:“溫故而知新。”

在《論語》中,孔子對“誠信”二字做了詳細的解釋。誠就是以誠待人。信就是說過的話要算數。信字是人字和言字組成的,意思是人應該講信用,守諾言,這樣人與人之間才能友好相處。

雖然我在很多詞語上磕磕碰碰,似懂非懂,有時甚至覺得枯燥無味,但我不知不覺中已經得到了啟發,油然而生的是一種對孔子的敬仰。我一定會花很長時間去讀,把裡面的知識記在心裡。

《論語》讀後感8

《論語》一書可謂是“聖人之言,行身之則”。如果你認為《論語》已經過時,那就大錯特錯了。

《論語》第一篇學而,第一段“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眾人耳熟能詳的,因為已經列入了中學語文課本。

《論語通譯》是這麼翻譯的,孔子說:“學習了而時常溫習,不也高興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瞭解我,我並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嗎?”

《論語》一書實在是博大精深,它是我們人生永遠的燈塔。孔子其人更是難得的聖賢,他更是我們永遠學習的榜樣。

《論語》讀後感9

以前看過給孩子買的"育靈童"全套國學經典中的論語和名家例如名牌大學導師的講解,給孩子讀時,一直有種不解其意,甚或者是篇中所講禮儀已經早已不適用了,那都是很久之前的東西,與現在完全脫節的感覺,很多的幾乎是80%的部分不能理解。儘管如此,仍覺的讀起來會有很大的收益。但是直到看到了這本書,有帝師之稱的張首輔的講解,才有如雷灌頂的醒悟。原來千年前的孔子是要向我們講述這種種的道理。如果不是有著深厚的國學功底,淵博的知識,很好的領悟力,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將論語講述的如此清楚。強烈推薦。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會受益非淺的……

《論語》讀後感10

論語中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 “這句話的意思是:學習知識時常去複習,不也很有樂趣嗎?

我對這句話深有體會。因為複習對知識鞏固的至關重要。不信,我就給你講個故事聽聽。

東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的字寫得非常好,所以老被人稱讚,他自己也洋洋得意起來。一天,他去” 鴨兒水餃店“吃水餃,發現水餃都是從牆那邊一個個扔過 來的,而且都準確地掉到了鍋裡。他去牆後一看,原來是一位老太太在那裡包餃子。包好後頭也不抬地就扔過牆去,沒有一個扔到鍋外的。這使王羲之大為驚異,他 覺得他寫字還沒有熟練到這種程度。於是,他回去後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刻苦練習書法,終於成了一代宗師。

俗話說”熟能生巧“,在學習上也是這樣。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複習對學習的重要性,我們在學習上也一定要時常去複習,因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 矣“。

《論語》讀後感11

雖然每條引語用詞很少,但卻多次使用反問、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並頻繁使用幾個有表現力的關鍵語氣詞,使表達富有表現力和表現力,甚至把說話人的表達生動地呈現在人們面前。什麼文章這麼精煉,表達這麼生動形象?不知道?我告訴你,就是《論語》裡的十條。

孔子說:時不時學學不是很愉快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道也不覺得溫暖,不是君子嗎?

對於知識來說,學習只是一個過程,而學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如果你想掌握更多的知識,你必須把學習和學習結合起來。只有用豐富多彩的知識裝飾你的大腦,你才能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朋友遠道而來。我們應該感到非常高興和榮幸。我們可以互相學習對方的長處,增進友誼。那不是很開心嗎?我們要豁達,豁達。我們不應該在沒有被理解的情況下擔心事情。我們應該保持良好的態度,對待事情。

我知道如何學習,我知道如何做人,《論語》中的十篇文章教會了我很多。

《論語》讀後感12

在《論語》中有一句話令我深思熟慮:“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就是我們班這個小小的集體也會有“姚明”“王羲之”“達芬奇”“宋祖英”“華倫庚”“冰心”等。有的人學習不好,可是籃球卻是動若脫兔;有的人體育不好,可是書法卻是龍飛鳳舞;有的人書法不好,可是繪畫卻是栩栩如生;有的人繪畫不好,可是唱歌卻是娓娓動聽;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卻是滿腦子的數學;還有的人對數字一點兒也不感興趣,倒是寫起作文來便妙筆生花了……都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話不假啊。每個人的優點都值得我們去學習,每一個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夠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教導我們,使我們更上一層樓。我們要多向我們身邊的所謂平凡人學習他們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樹叢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邊許多的植物滋養下茁壯成長,並且長成一棵堅韌不拔的大樹。樹之所以高大,因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偉岸,因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壯闊,因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閃光,因為有了那些所謂的平凡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是中華文明的匯聚,是一位諄諄教導的老師教會了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更是引領我麼向上的階梯。

薄書一本,細讀一遍,終生無悔。

《論語》讀後感13

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他的論語流傳至今,這位清廉的聖人教給了我們知識和各種禮節、學習方法、交友之道、處世之道等,他從7個方面將這些寫得淋漓盡致、由淺而深,而且適用現代社會,會給我們以啟發。

例如學而篇(學習之道)是給我最大啟發和教育的。

學習並不是死記硬背,要經常去溫習功課,每次都要用心去學。每天提醒自己為他人辦事是否盡心,同人相守是否誠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用於實踐,學習不僅僅是讀書寫字而是如何在學習中領悟文章深處的真諦,所以孔子提倡實踐,將所學到的東西反覆揣摩真正掌握才能體會到喜悅。

真正好學的人,應該多與他人切磋,與遠道而來的朋友一起討論、交流,我認為這樣才能體會到真正的快樂。

這一位智慧老人在中國悠久文明的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通過歷史的鏡子照亮了我們

《論語》讀後感14

讀了《論語》這篇著作,我受用不盡,不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還親密接觸,讓我對孔子瞭解的更深更多。

《論語》書是對孔子日常生活的舉止與語言方式,還有記載中國史代偉人對孔子的評價與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反應了孔子與別處倆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師傅,還反應了孔子好問好學的不屈不撓的學習精神;他還非常謙虛,自己成了老師,還是求學,對問題都不恥下問;不像我們,遇到獎勵就萬分驕傲,遇到困難就不理不睬。在我練字期間,我在書法班的名譽上是大名鼎鼎的;於是,我非常驕傲,在學校的作業本上寫得亂七八糟,還差點被批入“差字黑名單”;自從讀了這本著作,我在數學方面的字型大有進步,連老師都對我刮目相看;有一次,還在課堂上公開讚揚我的作業本呢!原來論語是這麼重要啊!

《論語》讀後感15

翟鴻森教授說:“讀雜書萬卷,不如讀經典一藏。”

而今垃圾一樣的文字、俏皮話,不是廢話的廢話問候語、祝福話,貌似聰明的順口溜、低階庸俗的小品、讓人尷尬的相聲鋪天蓋地湧來,沒有美,沒有深刻,也沒有幽默,真的讓人窒息!正如“語言的波浪永遠覆蓋著我們,但我們的深處卻永遠沉靜”、“樹是大地寫在空中的詩。我們卻把它們砍下做成紙,好來記錄自己的空虛。”所描寫的那樣蒼白、無奈。

當前中文熱風靡全球,很多外國人都在讀中華經典,作為中華炎黃子孫,我們在幹什麼呢!

讓我們一起品讀先祖留給我們的“寶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