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 【精華】端午節日記範文9篇

【精華】端午節日記範文9篇

推薦人: 來源: 學識文學館 閱讀: 8.99K 次

時間過得真快,一天又過去了,想必大家都學習了不少新知識,立即行動起來寫一篇日記吧。如何把日記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端午節日記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華】端午節日記範文9篇

端午節日記 篇1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爲隆重的,因爲端午節在五月初五,所以又稱重五,也稱端陽。

端午節的主要活動有:賽龍舟、帶香囊、吃糉子和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雄黃酒。賽龍舟和擊鼓是爲了驅趕走魚蛟蝦蟹,別去吃屈原的屍體。這一天,人們還要在小孩的頭上用雄黃酒畫一個“王”,在門口放上艾葉、菖蒲,在身上噴上雄黃水,讓五毒——蛇、蠍、蜈蚣、*、壁虎不上身。最有趣的要屬碰蛋了,我們每個人準備一隻熟蛋,在上面塗上顏色碰,誰的蛋殼碎了誰就輸了,誰的蛋保留到最後就是第一名。

真期待下一個端午節的到來呀!

端午節日記 篇2

一般人認爲端午節起源於偉大的愛過主義詩人屈原投江自盡,被後人所紀念,也有一些人認爲端午節是爲了紀念伍子胥*後,被吳王投入江中.總之,類似的傳說五花八門,但最流行的說法是紀念屈原說了.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涌到江邊去憑弔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後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着我們。

因爲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已經成爲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着強大的生命力.就拿我們寧波來說吧,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聽老人說這樣可以辟邪消災.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糉子,那透着濃濃竹葉清香的糉子,是我們孩子們的最愛,棗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還沒等糉子出籠,饞嘴的我們早已掂起腳,準備大吃一場了。

《我們的節日》一書,還爲我們介紹了植樹節,勞動節,母親節,建黨節,建軍節,七夕節,教師節,中秋節,國慶節,重陽節,元旦節等節日的來歷和活動方式,讓我們在愉快的閱讀氣氛中領略了我們所生活的大千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節日,對各地的民俗文化有了一定的印象,更讓我們有理由爲中華文化而自豪!

端午節日記 篇3

今天,是端午節。我決定要做一次糉子給大家吃。

下午,我向奶奶學包糉子。奶奶同意了。奶奶說:“首先,拿兩片葉子,捲成一個喇叭,在這個部分,我學了很久才學會,奶奶說用左手抓住葉子,用右手卷上去,我費了好大的力氣才學會。第二個部分:把米放進去,後來再放自己喜歡吃的食物。我們放了花生和綠豆。這個部分我用了一會兒就學會了,但是我有時候把米放多或放少。第三個部分:用原來的葉子把米扣上去,再用一個葉子包上去,卷三個圈。這個部分費了我好大的力氣,我每次包都會不成功,奶奶還幫助了我。最後一個部分:用線把糉子紮緊,把讓米不露出來。我學了一會就學會了。我用手把繩子圍着糉子轉了幾圈,後來打了一個結。就這樣我包的糉子完成了。

把糉子放到有水的鍋裏蒸半個小時就行了。我吃了我自己包的糉子,可真香啊!

這個端午節我非常開心,應爲我學會了包糉子。

端午節日記 篇4

每逢端午,人們都要將房子打掃得乾乾淨淨,在廚房裏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孳生。這個小常識大家要知道哦!

對了,訴大家一首關於端午的兒歌,要看仔細哦!“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水下喜洋洋。”怎麼樣,好聽嗎?

端午還有很多活動,主要活動有兩個,分別是:賽龍舟、吃糉子。相傳龍舟競渡是爲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將糉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端午流行的民族地區很廣,有漢、壯、布衣、侗、土家、仡佬等。

我喜歡端午,因爲我愛吃糉子。呵呵!你們喜不喜歡端午呢?

端午節日記 篇5

在今天下午,我們班舉行了包糉子的活動和六一表演。包糉子包的時候可有趣了,待我向你們一一道來。

在剛開始時,我的外婆給了我們做了一個示範。我們是這樣包的:先拿出三四張蘆葉,凸出來的那面朝上,要依次放好,然後用手指夾住那幾片蘆葉,順時針旋轉之後就成了鬥型,感覺像是金字塔的形狀。在包的時候,要把底下的尖角包的沒有空隙,否則的話,放進去的糯米會掉出來的這樣可就要從新包了。我學着外婆的樣子做,看見她怎麼做我也怎麼做,我就照瓢畫葫蘆,我就照貓畫老虎。怎麼做也不像,也不會做。而且是第一步。我心想:這包糉子看起來很簡單,沒想到那麼難,我做了好幾次都沒有成功,反而弄壞了好幾片蘆葉。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好在外婆幫了我一把,我才做完了第一步。我身邊的姜怡文說道:“做糉子簡直比登天還難。”做完了第一步的我正要放糯米,可沒有勺子,我們無可奈何,只好用手抓。等我放完了糯米和蜜棗,我也把剩下來的幾步做完了,我剛要扎線,沒想到沒有抓緊,卻有很多的糯米掉了出來,我只好把蘆葉恢復原狀從新做。我好不容易纔包好了一個,卻醜的要死,像一個三角形的。

我看見我們組的湯藝林做完了平常的那種之後,又做他外婆教他做得了,那種糉子像飛鏢形的,也像蝴蝶。我也學會了。我便拿出他做的一個成品去炫耀炫耀。別的組裏的同學大多數都來“求學”了。在我們前面一組的家長也都來學了。我對湯藝林說:“你做這個做的出名了啊。”

在愉快的包糉子和劉一表演中,我們度過了一個快樂的下午。

端午節日記 篇6

許多沉重的嘆息,我有我的絕望,悲傷,我出生在這樣一個不幸的再寄一次軛翡翠龍一鳳輦團隊,等着風來,變味了我的旅程

他是如此受到人們的喜愛,漁民衝出長的小船,敲鑼打鼓嚇唬魚,和投擲入水養活糉子,讓他們勇敢的魚也不會吃屈原的身體。

現代端午節這一天從那個時候開始,人們爲了紀念屈原,通過龍舟競渡,吃糉子,和其他一些活動,在他去世的紀念日:農曆五月初五的第五天。

龍舟競渡是最令人興奮的節日,吸引了大批的觀衆。龍舟一般都塗上明亮的顏色和裝飾的獨木舟。長度從40到100英尺不等,他們的頭的形狀像張着嘴的龍,鱗片狀的尾巴,而船尾結束。根據長度,高達80賽艇動力船。鼓手和標誌捕手站在前面的船。龍舟進入競爭之前,它必須“給生活帶來的”畫眼睛,一個神聖的儀式。賽事可以有任意數量的船隻競爭,一線隊搶一個標誌,在課程結束後的贏家。年報種族遍佈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及其他海外華人社區的地方。

端午節日記 篇7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學校放三天假,是雙休日和端午節加一齊的。說到端午節,也就想到了屈原,據說,屈原是農曆五月初五受冤,抱着石頭自投舊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立刻劃船撈救,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老百姓爲了不讓屈原被魚兒吃掉,家家做糉子,把糉子投進舊羅江中。

媽媽和爸爸帶我一齊去外婆家過,這時,外婆正煮香噴噴的糯米糉子。外婆說"中國江南民間端午節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及雄黃酒。這時,外公要跟我講講端午節的習俗,聽說江南地區他們爲了驅邪,用艾,菖蒲和蒜這"端午三友"驅鬼,還有一種重要的驅鬼方法,是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這時,香噴噴的糉子煮好了,剛煮好的糉子熱氣騰騰的',我第一個坐位子上,說"外婆,我來幫您嚐嚐糉子熟不熟"外婆笑眯眯的說"看你這隻小饞貓,好!外婆給你先來一個。"我把糉葉撥開,看到了糯米糉子,聞一聞,哇!真香啊!之後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外婆說"此刻的糉子品種可多啦!有豆沙糉,水晶糉,肉糉,鹹肉糉……"聽着聽着,口水都要流了下來。

去了外婆家,我瞭解了不少知識,可是端午節的糉子真是太好吃了!

端午節日記 篇8

清晨,當小鳥把我從夢中喚醒時,一股糉香彷彿無形的魚竿把我從牀上釣了起來。媽媽告訴我,今天是端午節,要吃糉子,剝去一層糉葉,露出了一個“糉三角”,我拿起筷子,把筷子插進糉子中間,整個的舉起來,咬了一口,不由的稱讚道“真好吃!”它油而不膩,糯米軟軟的,夾雜着濃濃的肉香及淡淡的糉葉香,味道好極了。我還曾經吃過許多其它糉子,如白米糉、紅棗糉、豆沙糉等,就數嘉興肉糉最好吃了!

我有些好奇,爲什麼到了端午節要吃糉子,門上要插艾葉,還要賽龍舟呢?經爸爸講解明白,原來這是有由來的,據傳二千多年前,愛國詩人屈原主張改革政治、任用賢才,因同貴族靳尚等人鬥爭,遭讒去職,屢次放逐後,在農曆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節)投河自沉,人們得知投河的是屈原後,紛紛爭先恐後地划船去打撈,這就有了後來的賽龍舟,因沒有找到屈原,人們又怕魚蝦吃屈原的身體,就往江中投糉子餵魚蝦,這就是端午節吃糉子的由來。至於在門上插菖蒲、艾葉,是因爲古代相傳五月是“毒月”,而五日恰好是五毒之首,所以在五月初五端午節這天,插菖蒲、艾葉可以除瘟辟邪,免受病毒的折磨,我們還要吃五黃,指的是黃瓜、黃魚、黃鱔、雄黃酒和黃梅。其中我最喜歡脆脆的黃瓜了。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其內含的中華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和節日氣氛,不禁使我陶醉其中。

端午節日記 篇9

20xx年五月初五

不知不覺間又到了端午節的日子,在上學的時候我一般對這種節日都並不是特別的注意,直到看見黑板報在我們班宣傳委員的巧手下畫出了一個看起來圓鼓鼓的大糉子,我才知道今天是端午了。雖然日子不記,但是關於端午的習俗我還是非常瞭解的,便趁着放假和幾位好朋友一起到河邊去看那些大人們划龍舟。

我們走在路上,邊吃邊聊,路上的小吃店都換上了端午的裝飾,一路走過來到處都能看到捆的一串一串的大糉子。我們趕在開始前到達了划龍舟現場,那時已經是人山人海了,好在我們憑着各自還小,擠到了一個還不錯的位置上。

吃着剛買的糉子,看着下面高昂的龍舟比賽,我們的心情也跟着激動了起來,大聲的爲下面的隊伍加油,直到最後有一隊衝向了終點。回去的路上感嘆了一下,雖然外面的糉子味道不錯,但還是家裏做的糉子最符合我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