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範文 > 文學 > 描寫中秋節的隨筆散文(通用13篇)

描寫中秋節的隨筆散文(通用13篇)

推薦人: 來源: 學識文學館 閱讀: 1.07W 次

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描寫中秋節的隨筆散文(通用1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描寫中秋節的隨筆散文(通用13篇)

  描寫中秋節的隨筆散文1

中秋,是喜慶熱鬧的日子。

一家人,老老小小,歡天喜地,望明月,品月餅;熱鬧的街頭樹起了燈綵,舞起了火龍,清靜的河邊也有小孩漂起河燈;福建有拋帕招親,臺灣有偷菜求郎,湖南、貴州、安徽還有竊瓜祈子。

中秋,是思念拔節的日子。

人世間的思念,像一大片一大片的青草,瘋長着,堆積着,涌動着,蔓延到天際:或是遠方的兒子,激動地用家鄉話,附着話筒,深情爲父親唱生日歌;或是慈愛的母親,戴着老花鏡,走針串線,正爲海外的女兒織着毛衣;或是相愛的情人,彼此用最親近,最甜蜜的短信訴說最遙遠的相思情。

中秋,是詩香飄飛的日子。

唐李白的《月下獨酌》是詩人、身影、明月寂寞地合成,逸出的是酒的醉人的香味和詩人的浪漫的芬芳;宋蘇軾的《中秋月》是暮盡、寒溢、月轉的慨嘆,傳達的是時光易逝的苦味與生命無常的孤獨;宋辛棄疾的《太常引》是詩人望月、傷己、嘆國的共熔,抒發的是美人遲暮的淒涼和激盪不已的壯志。

中秋,是神話改寫的日子。

蟐蛾姑娘與後弈俊男,你們該是攀上天地間的彩虹橋,不再有離居之苦了吧;修行千年的兔仙,你送到月宮裏的最小的女兒,該是回來同家人團聚了吧;吳剛,你該是記住了他人真誠的教導,勤心學習,不再醉心於求仙之道了吧。

中秋,有濃濃的快樂;中秋,有刻骨的思念;中秋,有無盡的詩意;中秋,有滿滿的祝願。

詩人說,故鄉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

我要說,心有快樂,心有思念,心有希望,心便不會老;中秋有明月,中秋便不會老!

  描寫中秋節的隨筆散文2

那年的中秋節,是五年前的八月十五。

五年前八月十五還不是公休,還不是公休的八月十五,學校臨時調整了作息時間,早早地結束了一天的工作,提前一個小時放了學。

那天放學的時候,我習慣性地站在大門口,目送歡天的學生閃過大門的身影,目送喜地的老師急匆匆地跨過校門的檻,心裏盤算着靜校以後早點回家,省得讓白髮蒼蒼的老孃,再站在門前的槐樹下翹首,省得讓老孃不知疲倦地長時間地期盼。

傳達室的保安輕輕地摁下了大門的電動開關,摺疊的大門開始緩緩地打開,緩緩地拉長,形成了一道黑色的屏障。這道黑色的屏障,隔開了門外叫賣月餅的喧囂與噪雜,顯得安靜的校園更加的寂靜。我向保安道了一聲辛苦,送上了一句祝福的話語,然後沿着每天不知要走過多少次的校園大道,急匆匆地掃視着教學樓、實訓樓、學生公寓,看看樓上的窗戶是否關好,看看大樓的樓門是否鎖好,看看學生公寓裏是否還有沒有回家的學生……

教學樓的大門虛掩着,沒有上鎖。我的心裏有些納悶:下班的時間若是在平時,老師批個作業,寫個教案什麼的,早來晚走是常有的事兒,但今天是八月十五,是傳統的闔家團圓的日子!誰還在加班加點?

我帶着這樣的疑問,推開了虛掩的大門,輕聲走上了老師們辦公的三樓。

語文教研組的門開着,數學教研組的門開着,英語教研組的門也開着。我禮貌性地敲了敲語文教研組本已開着的門,張老師和兩個學生站了起來。

我提醒張老師說:天不早了,有什麼事兒明天再說吧。別耽誤同學們回家。

張老師向兩個學生擠了擠眼,會意地笑了笑,又向我擠了擠眼說:看我的學生多懂事兒,今天不回家了,要陪我過節!

看得張老師真心的笑容,我誇獎學生說:你們長大了,也懂事兒了。不過,也別玩兒的太晚了。張老師家畢竟還有老人和孩子。就在我轉身將要離開的時候,發現兩個同學的眼裏噙滿了淚珠,發現張老師的臉上帶着一絲焦急,似乎感覺她們之間有什麼“祕密”,但又不好問,也不好說,便說了一句你們聊着我再去看看,轉身走向了數學教研組。

敲了敲數學教研組的門,裏面鴉雀無聲,沒有一點的聲音。聽到我的敲門,教數學的董老師從隔壁的英語教研組裏走了出來。他一看是我,一邊和我開着玩笑說“是不是要和我們一起過節”,一邊悄悄地給我使了個眼神,示意我到他的辦公室。

在他的辦公室裏,我也和他開起了玩笑:看來是弟妹不讓你回家了吧?他苦笑地說:不是她不讓我回家,是我不能回家。

不等我再問他是什麼原因不能回家,他給我發起了牢騷:你看看現在這些年輕人,一點責任感都沒有,兩口子動不動就離婚。你離婚就離婚吧,可你把孩子安排好呀?這倒好,兩口子離了婚都不管孩子,弄得這些無辜的孩子無家可歸!

我有些丈兒和尚了,不知他這話從何說起。看到我滿臉的迷茫,他悄聲告訴我:這幾個學生的父母離婚以後,誰也不管孩子,不是跟着爺爺奶奶過,就是跟着叔叔大爺過。聽說學校爲了讓老師和學生過好中秋節,提前放學以後,知道他們心裏很難過,我們幾個老師一商量,決定和他們一起吃飯,陪他們過節。

我有些感動了,掏出手機,打了兩個電話,一個打給了母親,告訴她不要等我吃飯;一個打給了開小餐館的朋友,告訴他去買幾斤月餅,買,幾斤水果,再給我炒上幾個菜……

當一輪皓月高高地掛在樹梢的時候,我匆匆趕回了家。電視裏仲秋晚會接近了尾聲,母親蓋着一件棉衣依在了沙發上。一桌子的飯菜已經冰涼,桌上的碗筷似乎一點也沒有動。

聽到我走路的聲音,母親睜開了昏花的雙眼,問我吃飯了沒有,我給母親撒了慌說:學校有點事兒沒顧得上吃。她掀開那件蓋在身上的棉衣,端起已經冰涼的飯菜,打開煤氣竈,一一倒在鍋裏,又一一盛在盤子裏……

中秋晚會結束了許久,母親關掉了播放廣告的電視。問我過節了怎麼還這麼忙?我告訴母親回來晚的原因,母親什麼話也沒有說。儘管那晚我吃的特少,但母親沒有象往常那樣問我爲什麼吃得這麼少,只看到她歲月雕琢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描寫中秋節的隨筆散文3

小時候我最盼望過中秋節,那時只爲吃月餅;長大後,依然盼望中秋節,但更多的是爲品味那種懷着喜悅的心情分享着辛勤勞動收穫的累累碩果,那種一家人團圓和諧的令人陶醉的家庭氣氛。

我生在農村,那是一個有山有水,家家果蔬滿園,雞羊成羣,令人神清氣爽的美麗鄉村。家鄉的習俗是中秋節的前幾天,家家戶戶就開始準備着節日的吃食。時值果子成熟季節,於是果園裏便熱鬧起來,人們從樹上摘取許多的蘋果、梨、葡萄等新鮮水果擺上幾大盤,然後再買許多各種圖案、各種口味的月餅。到了十四那天,每家院裏都殺豬宰羊,開始散發出濃濃的節慶味。

中秋節這一天,大人小孩都忙,大人們一整天忙着做好吃的,小孩也圍着大人,包餃子、炸油糕,孩子們做得不像模樣,但大人們今天是最寬容的。我和哥哥也幫着包餃子,我包的餃子總是鼓鼓的,媽媽說象綿羊,哥哥包的餃子卻扁扁的像餓狼,放在面案上站都站不住,笑得人眼淚花花……

晚上,待萬籟俱寂、月明如鏡之時,大人把洗得發亮的各種水果和製作精巧的月餅整齊地擺放在盤子裏,放在院子裏的方桌上,然後點上一炷香,虔誠地磕幾個頭,媽媽說是祭月神。一柱香燒完之後,我們姐妹幾個才迫不急待的圍着桌子坐下,眼巴巴地等着媽媽給我們分月餅。媽媽總是把圓圓的月餅切成一樣大小的四塊,每人一塊,然後我們有說有笑,一邊欣賞着圓圓的月亮,一邊津津有味的吃着甜甜的月餅,快樂的笑聲撒滿小院……

現在回想起來那是多麼美好的一段時光啊!

長大參加工作,結婚生子,遠離了家鄉。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想跟父母一起過箇中秋節竟然是那麼的難。好長時間吃不到媽媽親手做的飯菜,好久沒有享受過與爸爸媽媽在一起那種溫馨的感覺。

兩年前,恰好中秋節與國慶節同慶,我纔有機會和父母在月圓之時團圓。月亮依然圓圓,月餅更加香甜,但父母卻蒼老了許多:頭髮白了,背也駝了,行動也不如以往靈便。我心裏突然有一種異樣的感覺,有點心酸,有點難過,更多的是對父母深深的愧疚和歉意。一時間,我再也找不到兒時過中秋的那種喜悅和興奮的感覺。父母親一輩子爲我們做兒女的操碎了心,但老了卻享受不到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兒女們都忙於工作,看望父母的時間很少,甚至連個電話都懶得打,父母的日漸蒼老告訴我們,他們與我們團聚的時光越來越短暫,我們應該好好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每一次,有空常回家看看。爲了父母,也爲了求得自己心靈上的安寧。

時光總是匆匆,今年的中秋節轉眼又到了。父母不知又增添了多少皺紋,多少白髮。我不能回去看望他們,只能在心裏默默地爲他們祈禱,爲他們祝福。祝願我的父母親,天下所有的父母親都能夠健康長壽,笑口常開,永遠做兒女們避風的港灣,幸福的依靠。

  描寫中秋節的隨筆散文4

中秋之夜,一輪圓月漸漸升了起來,像一個銀盤高懸在天幕上。皎潔的月光如水銀般傾瀉,給大地萬物披上了銀灰色的紗裙,呈現出朦朦朧朧的美。透過朦朧的月光,沉思在輕柔朗清的月光下,與月光輕盈慢舞,與月光皎潔相映,發現這平靜如水的夜晚竟是如此美麗。

我停筆推箋,佇立在窗前,眺望遠方。月是那樣的清明,它那圓圓的臉盤上,掛着慈祥溫和的笑容,靜靜地望着大地,月光照在我的窗前好似覆蓋了一層白霜。月的光鋪滿幽靜的小路,涼爽的風飄來淡雅的清香,樹梢輕柔的搖曳着月影。幾度月圓月缺,聚合離散的情思纏繞心頭,他鄉明月怎有我鄉月明?種植一片相思園林在心中,芳香在夢中家園相聚。

一縷清風載着我的思念,推開期盼你的窗。夜幕中的繁星掛滿了我的思念,凝望中我知道你也在想念着我,動情中遙望,思念在繁星中閃爍。在心裏同唱一曲纏綿的歌,我陶醉在你的歌聲中,甜甜的夢境裏和你忘情的舞美着明天的浪漫。釀一罈女兒紅,裝滿琥珀月光,捧一杯美酒飄香。悠悠琴聲訴說歲月滄桑,紅裙水袖穿雲間,風清雲淡月夜飛花,醉眼嫵媚我青春的舞動,潑墨抒情天與地,留下真情溫暖你我心。

中秋的月光清如水,它的清輝到處傾瀉,傾瀉在懸崖斷壁上、山坡上,傾瀉在建築物上,傾瀉在像手臂一樣伸展着的樹枝上,使一切都分明清晰,一切都成了活生生的了。輕柔的晚風吹拂我思念的髮梢,卻吹不散我對你的情思纏繞。明月窗外高懸,清涼舒爽,清輝柔波,竹林飄來心靈的醉音。星空璀璨,摘得一顆暖在懷中,看到的是你深情凝望的雙眼。

窗外的夜是沉靜的,沒有春的奔放,沒有夏日的激情。涼風與秋雨結伴,黃葉與晨露相依,大雁也打點南歸,溫馨的中秋飄然而至。只有繽紛的落葉在靜悄悄地飛舞,閃爍的霓虹燈給飄飛的葉片抹上了五彩的斑斕,也給了朦朧的夜色增添了些許的魅力。葉片時而靜臥在大地,時而盪漾在水中,一片片地飄飛,又一片片地落下。聽着草叢中蟲兒的呢喃,筆中搖落層層思念,如果今晚的明月能傳送此時的思念,是否已到達你秋景的窗前?明月水中映照着你的影子,那一分靜靜的美,也會守來涼爽的秋風陣陣輕撫。

一輪皓月高懸在夜幕之中,天空是那樣的深邃,宇宙是如此的廣袤無垠,遙望夜空,不禁使人們心曠神怡、浮想聯翩。古往今來的許多文人墨客,更忍不住要吟詩作畫。我把自己浸潤於寂靜的午夜夢迴中,聆聽心之低語,你能感受到這份平靜如水的心情是如此的愜意。傾聽音響裏緩緩流淌出來的如水音樂,懷揣着真誠,用竹筆描摹平靜的模樣,感受平靜的召喚。生命恰似涓涓流淌的河流,我更像一汪清泉,靜靜地流淌,任憑魚兒暢遊,仍舊波瀾不驚。

  描寫中秋節的隨筆散文5

也許我們在月圓之夜,把思念捏成一個圓圓的月亮,愜意地品嚐一種嚮往和想象。

這是一個民族古老的特產,這是一個民族傳統的節日,這更是我們將美好的祝願放飛的日子。

在這個節日裏,無論你在山之南,水之北,抑或雲之下,海之上,都會在這個金桂飄香的夜晚,舉杯邀月。遊子的悽蒼、友人的孤寂、放飛的思念、遠古的情愫,都將在這一方雅緻的寧靜裏,這一樽濃香的酒壺裏,呈現出美麗的流露。

於是,中秋節便含情脈脈,充滿濃郁的人情味;於是,中秋節便婀娜繽紛,飄逸抒情的音符;於是,中秋月最明亮最圓滿;於是,中秋月最撩人心絃最逗人遐思……

中秋是一個想象優美的神話,一千年一萬年脈脈相傳,中秋是一段縷縷不斷的眷念,一代代一茬茬濃情思念;一個民族在這賞月、品月的過程中,體驗同時也在展覽一種韻味獨特的魅力。

又到中秋,又見明月,且讓我們坐成一個圓圓的月亮,細細地品味人生的奧妙,感受生活的真諦。一任月光,如流水,綿綿潺潺……

把酒冰壺接勝遊,今年喜不負中秋。

故人心似中秋月,肯爲狂夫照白頭。

天穹的那隻餅子,是留給歲月啃的……歲月便啃出了它的陰晴圓缺。

陰時,傷心的蘇軾總會倚着籬門哼那支哀怨的曲子:“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晴時,李白喜歡爛醉於月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在夢中也會常常吟唱“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圓時,做木匠的齊白石就把它雕鐫成江南的山水,鑲着“咬定蓮花是故鄉”的情懷,在似與不似中尋找藝術的靈感;缺時,海峽那邊的余光中在纏綿與憂鬱間讓它化作了“鄉愁”和“郵票”……讓那些帶淚的詩句,濡溼了兩岸的情思。

天穹的那隻餅子,在它最圓最亮的時候,地上的人就說:這是中秋!

當流星劃過天際,我們錯過了許願;浪花拍上岩石,我們錯過了祝福;故事講了一遍,我們錯過了聆聽;人生只有一回,我們沒有錯你!

珍惜的是這份難得的友誼,傳承的是我們心中的信念。我們在共同的愛好裏,同舟共濟笑迎明天!

讓我們把真心的祝福相互傳遞吧,讓我們在中秋圓月之下把真心流露吧,讓我們在屏幕之間靜靜凝聽彼此的呼吸吧!來吧!朋友,留下你美好的祝願,留下我們共同的夙願!

  描寫中秋節的隨筆散文6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月亮還是那個月亮,關於月亮、關於月餅、關於中秋節的記憶,卻已隨着時光的流逝,漸漸在改變,唯有我還在深深的想着、念着、眷戀着……

我從小生活在黃海之濱的一個農村,那時家境還不是太好,父母整天忙着掙工分。我最盼望的事就是過年過節,只有在那時候家裏纔會買些好吃的東西,尤其是吃月餅,那甜甜的滋味至今令我回味無窮。記得小時候,在離中秋節還有一個月的光景,我就迫不及待地扳着手指等待着中秋,似乎睡夢裏都在爲那個只有中秋節才吃得到的紅月餅而“魂牽夢縈”。好不容易盼到中秋節,那天就會早早把家裏收拾乾淨,無比興奮地等待去店裏買月餅的父親,看他買回了多少月餅以及早就垂涎三尺的水果、糖塊。傍晚,望着父母在竈臺邊忙碌的身影,我興奮之極,巴不得早點吃上豐盛的飯菜,美美地享受一次。

時間就這樣一年年在我們的企盼、等待與笑聲中過去。漸漸的我們長大了,童年的美好時光一去不復返,繁重的學業、工作,快節奏的生活,不再允許我像兒時一樣膩在父母的身邊,陪他們過一個像樣的中秋節。偶然一次,我在父親的黑髮中間看見了絲絲白髮,挺直的身板也漸漸彎曲了,那瞬間,我才發現我的父母已經老了。他們的肩膀已經不能再爲我們扛起那一片天,我已經成爲了他們的依靠。但我卻在五光十色的城市忙於工作,忙於應酬,把最需要我關愛的父母排在了最後。

現在,每次一到過節,父母總是早早地打電話問我回不回家,深深地流露出他們的渴望與期待。但每次都是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未能成行,在我的一聲“忙”後就沒有了續言。他們除了理解就是一聲寂寞的嘆息。媽媽也曾告訴我,每當中秋,爸爸總是一言不發的站在屋前的梧桐樹下,守望着我回家的路,很久很久,直至月升中天。然後就在母親的呼喚聲中仰首望月,月亮是那麼的圓潤、光潔,但老人的心裏呢?我不敢想象,也不願想象,父親那無奈的嘆息至今仍在我的耳邊迴響……我想這就如我曾經依戀他們一樣,父母同樣充滿對我的無限掛念吧!

養育的兒女,長大了振翅高飛,這是父母用無言的寂寞爲代價換回的驕傲!自從在城市有了屬於自己的一方小天地,我已經連續三年沒有在家陪父母過中秋節了。今天,父親給我打電話,欲言又止地問我,今年中秋回不回家?我使勁地對着話筒說:“回!爸,今年我們一定回!”話音剛落,眼前一片模糊,淚珠順着臉頰滾落下來。

月缺了,又圓了。今年,沉寂了很久的鄉村老屋門前的那棵梧桐樹下,或許能少掉一個癡癡守望的老人的身影。

兒時的中秋節是我心裏最美麗的節日,我長大了,獨立了,它卻離我越來越遠……

  描寫中秋節的隨筆散文7

小時候,曾祖父常說,過了中秋,這一年又快要過去了,有時候,也說,離過年不遠了。那時的我,不懂這話的深意。現在看來,這前一句話,是感慨時間飛逝,多少帶有點哀傷,後一句話,是一種憧憬,因爲過年是個團聚的日子。我不敢妄測曾祖父的話意。我小時候的記憶裏,中秋沒有團聚的概念,只有過年纔是闔家團聚的日子。在今天,曾祖母和曾祖父離開十八年後的中秋夜,在這個人們掛在嘴邊團聚卻依然有大多數的人不能和家人團聚的日子裏,我懷念我的曾祖母、曾祖父。

我的整個童年,都伴隨兩位老人家而度過。在我離開老家後的十八年裏,對老家的能想起來的記憶,都和兩位老人家有關。記憶中最早關於月亮的傳說,也是兩位老人家說給我聽的。到現在,我依然記得,天狗食月,仙女坐在月光上,月光上的老公公,乘涼時擡頭看明晃晃的月亮時兩位老人家用蒲扇趕蚊子的夏夜,等等。

記憶猶新,因爲記憶裏都是苦難,都是貧窮。我對過年過節不甚喜歡,這也是小時候落下的根子。小時候的中秋節,是芋子可以吃的季節。在老家農村,過中秋的標準食譜時油炸芋包子,兩斤豬肉。那時,炸芋包子是件幸福的事。因爲窮,那時的家庭不像現在,10斤或更多的一次性往家裏買油,那時只是供炒菜的油。在我老家,食油要到20華里在的圩市上買,一般都是一次買兩斤三斤,吃完了,趕集時又去買兩斤。因爲沒油更多一次性買那麼多油。我的家庭是屬於貧困中較貧困的。在我小小的年紀的心裏,我總是可以覺察到,要過中秋了,媽媽總是不那麼開心。對於媽媽來說,節日裏,苦她自己可以,不能苦了老人和小孩。媽媽常爲了炸芋包子的油發愁,也常爲了兩斤過節的豬肉而發愁。家裏除了糧食,沒油更大的收入來源,儘管媽媽很能幹,每年養三四頭豬,但一家人的開銷,總是捉襟見肘,過中秋,要買油,買豬肉,還得靠養的雞下蛋賣了,纔有錢買油。也常有雞不生蛋,蛋不好賣的時候,這時,要是曾祖母、曾祖父要是領到了紅軍撫卹金,總會拿出錢來置辦節日的食材。但是,媽媽的心有多痛多難過,要強的媽媽從沒說出來過。

小時候過中秋,芋包子和豬肉是必須要的,至於月餅,那是奢侈品了。而且,都是沒陷的餅,能吃到的月餅類似於現在的桃酥餅。當我有能力買起餅時,我曾無數次想買到小時候吃過的月餅來吃,但是,我再也沒有吃到那種味道了。

時間久違,我在時間中老去,在日新月異的時代裏衝撞進退。但,對於小時候僅存的一點記憶卻歷久彌新,它隨着時間的推移,融化在我的血液基因裏,伴隨着我的爲人處世之道,我從沒後悔和怨恨那些苦難和貧窮的生活,它教會我的,足以讓我受用一生。

  描寫中秋節的隨筆散文8

時間如流水,彷彿是轉眼間,春去了秋又來,多半年的時光就這樣漸漸的過來了。轉眼到了中秋,中秋節不知不覺的來到了眼前。

太陽慢慢的落下了西山,都說月到中秋分外明,明月高掛泛着銀白,星光閃爍灑下了斑駁一片,這是中秋的月亮,朦朧又現月影婆娑,仰望蒼穹,深藍色的天幕明澈如水,寧靜而又深邃。蕭瑟的北風迎面吹來,涼颼颼的感覺,一輪圓月靜靜的嵌在浩瀚的天空中。

記憶的閥門慢慢的打開,兒時的記憶猶如就在眼前。一樣的中秋,一樣的北風,一樣的天空,一樣的明月,不一樣的情懷。

我家住在農村,那是物質匱乏的年代,人是貧窮的,在那個解決不了溫飽的年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親密的,感情是深厚的。那個難以忘懷的年代,也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中秋節這個中國人民傳統的節日,在我們北方,其規模僅次於春節。和春節一樣,也是走親訪友的日子。

那時候是人民公社,以生產隊爲基礎,白天走親戚要和生產隊長請假,一般不批准,而且耽誤了掙工分,白天走親戚的不多,只有晚上才能走親訪友。那時候,無非是帶上幾封月餅(每封兩個,用紙包着,上面是一個紅色的標籤)一點水果。到親朋好友家裏吃頓飯,喝點酒,拉拉家常,談談半年多來各自家裏的變化,家長裏短。親朋好友之間的親情關係,表現的親密無間。每逢到了農曆的八月十一的晚上開始,走親訪友的人們。熙熙揚揚的組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現在,人們富裕了,就連走親訪友攜帶的禮物也發生了變化,不再是過去的幾封月餅,一點水果,現在是一箱好酒,或者一包名茶。差一點的一箱牛奶,一箱八寶粥,兩斤月餅。東西多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卻淡薄了。多少人把走親訪友看成了一項任務,沒有多少人能和親朋好友在一起吃頓飯,喝點酒,拉拉家常了。有的人把走親訪友看成是走走形式,走走過程而已。親朋好友之間的感情,也慢慢淡薄了。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生活的節奏在加快,爲了生存大家都在忙忙碌碌。親朋好友在一起交流的時間少了,就連中秋節這樣重要的節日,似乎慢慢的也淡薄了。人們與親朋好友之間的關係,彷彿也漸行漸遠了。

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社會是進步了,道德卻落後了。物質是豐富了,情感卻談薄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漸漸地疏遠了。遠遠不如吃不飽穿不暖那個時代了。社會要發展,人類要進步,難道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應該發展,不應該進步嗎?

一輪明月當空,我擡頭望着月亮,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中秋節還是一樣的中秋,還是一樣的颳着北風,不一樣的是我的情懷,我多麼想回到從前,回到我兒時記憶的那個時代,回到那個時代的中秋節。

  描寫中秋節的隨筆散文9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秋節。這一天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稱爲中秋。中國的農曆,一年分爲四季,每季又分爲孟、仲、季三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由於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

每年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爲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爲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並稱爲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說有着密切的關係。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於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仍有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爲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當中秋月亮升起,農家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

據說,中秋節原本是推翻元朝統治的一次起義紀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統治,在中秋季節,把寫有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字條藏在月餅內,相互傳遞。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戶戶齊動手,一舉推翻了元朝統治。後來,每逢中秋節,人們就用吃月餅來紀念這次歷史性的勝利。

還有,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羣品德入宮,但未被天子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無鹽,覺得她美麗出衆,後立她爲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且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爲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少,都要穿上新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如今中秋習俗,遠不如舊時盛行,祭月拜月活動已經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多彩多姿的羣衆賞月遊樂活動,唯獨吃月餅,仍很盛行,把酒問明月,慶賀美好生活,爲遠方的親人祝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描寫中秋節的隨筆散文10

一覺醒來,中秋已過,一切又恢復了平靜,打開冰箱,盆子裏還有大半盆湯圓,白白的,毫無雜質,原本是找點東西當早飯的,現在卻毫無胃口,筆記本邊還有半塊月餅,扔進垃圾桶,買的月餅好像還是那麼多,沒有少。

起牀的時候打開手機,手機新聞上說昨晚的月亮很美,我看着圖片也覺得美,可是我記得昨晚我站在陽臺上看着四周樓房下露出的那片小小的天空,可能是因爲邊上新樓盤施工的原因,那一小片天空灰濛濛的,我將頭伸在外面,努力的想多看一點,可是太壓抑了,沒有月光,讓我突然有點害怕,家裏沒有人,急匆匆的躺在牀上睡覺。

外面那麼靜,沒有一點喧囂,今天是中秋嗎?是的。可是和心中的中秋是那麼的不相似,空蕩的田野,大片收割過的稻田,空空的,土地還沒翻整,枯黃的稻根還在。

媽媽在田裏澆菜,天空有點暗,我在一邊玩着雜草,她在和我說話“這裏的芝麻桿都曬好了,我給你們留的,給你和你姐一人做個大火把,燒的時間長一點。”

天黑了,我託着比我還高的火把,很重,我的身子那麼小,跟着哥哥、姐姐一起,田地裏已經很熱鬧了,到處都是孩子的歡笑聲,大人們在田埂上看着、聊着,那麼多的火把,那麼多的火光,遠處的村莊好像也有火光,一閃一閃的,好像還能聽到歡笑聲。

我舉着火把一直跟着哥哥、姐姐跑,火在燃燒,卻不會燒到我,一直跑、一直跑、一直跑,不小心被稻根跘倒,身子摔在了土地上,火把也不能倖免,一地的火星,火把被摔散了,我趴在地上眼淚就流了出來,慢慢的哭出了聲音,最後不知是誰找到了我,媽媽說明年給我做兩個,散了還有。

狂歡後的安寧,我坐在大門口,天空是那麼空曠,星星多的怎麼也數不清,月亮圓圓的掛在天上,媽媽說每個人必須要吃月餅,我一直覺得月餅不好吃,紅的絲、綠的絲,還有那些不知道什麼的東西混在一起,每一年好像吃的都是它們,可是裏面的冰糖我是很喜歡的,甜甜的,可以吃很久。

我注視着月亮,好像月亮裏的樹真的在動,廣寒宮裏的仙子在看着“外面”的我們,古老的傳說真的存在。一覺醒來,在上學的路上,到處都能看見火把留下的灰燼,黑色的灰燼下卻是火紅的亮光,美好的心願。

第二年媽媽並沒有給我扎兩個火把,不知怎麼的就悄悄流行了用布裹在棍子上,布上侵滿汽油,點上火可以燒的很久、很久、很久······可是我依舊記得媽媽應允我的那兩個芝麻桿做的火把,雖然它又大、又重還不容易揮舞。

很多年都不曾看見有人打火把了,五年、七年亦或更遠,我想再打一次火把,再好好的看一次十五的月亮,再偷偷的掰開月餅尋找那甜美的冰糖。

  描寫中秋節的隨筆散文11

在人們的心裏是最好不過的了,不用上班了,可以和家人團聚,這一點是很好的。記得在外地上學的那個時期裏,每到中秋佳節的那一天,因爲是回不了家,自己總想着和家人的團聚,那個時候自己是在外地上學的原因。當自己看到本地的學生放完學之後,高高興興地回家了,自己卻和其他的學生在學校停留,想想那是的情景,是多麼的傷感。同學和老師再好也比不過家人的,這是我個人的一點看法,事實上人都是有同感的。一個人在外地上學是多麼的孤獨,白天有太陽的陪伴,夜晚有月亮的.伴隨,到了睡覺的時候,有着夢的點綴。但是在我看來,都是沒有家人的體貼和溫暖。

在結束了我的學生時代當中,我就能和家人團聚了。今年的中秋節我已經畢業了好幾年個年頭了,在今年的中秋節裏,和家人過個團圓的節日,這是用金錢買不到的。有的在外地務工的人們,爲了過中秋節和家人的團聚,從遠方而回家了,這都是因爲思家心切的。當然在鄉村的街上可以看出來,人們都是在爲了打酒買菜的,爲着過節而準備着,這都是節日的氣氛。在這傳統的節日裏,人們可以放鬆放鬆了。在自家開的店裏,快到過節的前一天,鄉鄰買東西的就是特別的多。店鋪裏的人也不少,在街上買東西的人更多,給我的感覺就是特別的熱鬧,你買我買,我想都是買。和家人的團聚是每一個人,最想要的,這不是別的,而是親情。

人在外地的時候,每到放假的那一刻起,就爲什麼往家去,這就是爲了和家人的團聚,思念家的感觸。中秋節就是個團圓的節日,我想人在外地久了,便會想家的,這是我個人的一點看法。不知道什麼時候,自己又想到了從前,想到了在外地上學的日子,想到了在外地過中秋節是那麼的孤單。我的學生時代已經劃上句號,不會再去東奔西跑的了。能安穩的過着自己想要的節日,和家人的團聚是最幸福的事情之一。當然中秋節不是過年,這兩者是無法相比較的,這是在我個人的眼裏是這樣的。在鄉村裏,過節是要放鞭炮的,只要在中午鞭炮聲一響就可以吃飯了,這是我們這兒的鄉村的風俗,同樣要是在過年時也要放鞭炮的,這都是節日的氣氛。

想想那些時光都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那些歲月帶給我們的只是蒼老,奪去了我們的時間,因爲時間也是一去不復返了。而我們迎來的只是新的一天,新的開始,同樣有着新的故事在發生。在今年的中秋節裏,我不是很輕鬆的,爲什麼,因爲我有很多的事情要去做的。人都有思念的時候,當然人都有懷念以前的時候,這都是歲月和時間在作怪,只是把那些事情推向了很久以前了,在今天發生的事情,可是到了明天就成爲歷史了,成爲回憶了,難道不是嗎?我想是的。平日裏在家的年輕人就是特別的少,等到了過中秋節的那一天,在我們這兒的鄉村裏的年輕人回來一部分。

  描寫中秋節的隨筆散文12

那年暮春母親在幾塊農田播下種後,永遠離開了我們。從那以後,我、小弟還有父親爺仨相依爲命。雖然不久後我參加工作,可以自食其力,但沒有母親的日子是悲涼的,沒有母親的節日更是心也慼慼淚也漣漣。人們都說有媽纔有家,有媽在的家纔是溫暖的家。只有失去了母親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這句話的滋味和份量。

母親剛走以後,只要我待在家裏,耳旁便響起她老人家重重的足音,眼前總閃現她老人家的笑臉,好像母親一直都在我身邊。沒有了母親的日子,思念瀰漫在庭院的每個角落,漫延在田間地頭的壟壟禾苗中。那幾年夏秋時節,除去按時上下班,我總是起早貪黑地奔波在那幾畝責任田裏。汗水和着淚水祭奠着早逝的母親,那幾年也將自己磨礪得更加吃苦耐勞。

艱難的日子裏,我的生命中一直有親人陪伴在身旁。哥嫂是我那時除了父親之外最親的人。他們不僅務營自己的薄田,還拉扯着嗷嗷待哺的孩子,他們的日子同樣艱難。但每到自己的農活兒鬆快的時候,他們仍不忘幫襯我一把。哥會幫我們拉回成熟的莊稼秸稈,卸在場面裏,嫂子和我們一起鋪開晾曬,哥開着拖拉機碾下莜麥或胡麻顆粒。收場,揚場,篩簸,裝袋,一場秋田收下來天已大黑。那時哥嫂在我心中是山,是我倚靠的港灣。

除去農忙時搭一把,過時過節哥嫂會喊我們一起去家裏。我們聚在一起,人多自然熱鬧,也有了家的溫馨。中秋節也不例外。十五那天,我們會一起在地裏拾掇莊稼,臨近中午和傍晚,我和嫂子先回家做飯。午飯通常炸糕拌土豆絲細粉條,晚飯少不了包些餃子。大家忙忙碌碌地天就黑了,月就圓了。

九二年的中秋節應是一個難忘的日子。那天白天我們依舊下田幹了農活兒,午飯炸了糕吃了涼拌細粉絲。可晚上卻沒能吃到餃子。傍晚我和嫂子從田裏走回去後,嫂子對我:“今天怕包不成餃子啦,我肚子疼,可能要生了。”

嫂子說完,我急忙去找住在附近的兩個本家嬸子。哥回來後忙去找接生婆。那會兒醫院婦產科大夫還會私自出診,掙些接生費。兩個嬸子過來後將我擋在院子裏,她們說閨女家別進產房,被嚇着可不好。我只好待在院子裏,幫不上屋子裏面的忙,我只有乾着急。

屋裏一通忙亂後,一陣響亮的啼哭聲傳來,嫂子生了,那是小侄兒降臨時的喧告。在千家萬戶共飲團圓酒時,小侄兒一路獨特的歡唱與我們相聚,完成了他初次讓我們喜極而泣的一次人生旅途。嫂子在生產前一直強撐着隨時臨盆的身子下地,不曾休息半日。這或許是老百姓司空見慣的樣子,但多年後每每念及那個難忘的中秋節時,我都不由地對嫂子生出一種疼惜和敬意。

  描寫中秋節的隨筆散文13

記得小的時候過中秋節,記憶中的月銀盤似得清亮。白露節氣前後,正是秋高氣爽時,鄉村的月夜超寂靜,偶爾有街上路過人的說話聲,剛從地裏幹完農活回家時疲憊的車輪聲。八月十五晚飯過後,人們大多悄悄地供上月神,院子裏有堆積如山的剛從地裏收穫的玉米,還有沒來得及從藤蔓上摘下來的花生,在農家院子裏,稀疏的月光斜照在一張方桌上,供着各種水果如梨子、棗兒、桃子、蘋果以及自己家做的土月餅,一派安靜祥和的田園氣氛。記得有一次,母親帶着我上街,我吵着鬧着要供銷社裏賣的月餅,認爲賣的比自己家做的好吃,母親當時哄騙我:那裏邊放了藥的,當時我也許認爲放藥的食品不能吃吧,所以才作了罷。其實現在想想,真想再吃一次母親親手做的土月餅,不比買來的香甜?但是已經不能夠了,爲什麼好多記憶中美好的東西往往不能再得到?

如今,大家的生活條件提高了很多,什麼吃的都買得起、買得到了。如今的中秋月餅,有各種餡料做的:棗泥的、五仁的、蛋黃的、各種肉的、水果的等等,糕點店、超市裏琳琅滿目,卻不知道買哪種好,我們家幾乎每個人對月餅都不感冒。這不,中秋節前買了四塊月餅,節也過了,都沒有一個人想吃。在城市裏也不興供月神,也沒有鄉村過得中秋節氣氛濃。都說中秋節是僅次於春節的家庭團聚比較大的傳統節日。我們平時是跟岳母在一起過,老婆孩子跟老人天天生活在一起。去年11月,唯一健在的母親也永遠的去了,以前中秋節、春節等傳統節日時,我們弟兄姐妹還儘量回老家聚一聚,老人一不在了,也不用回老家了,節日氛圍立馬驟降了許多;同在一個城市裏的聚在一起的時候也很少,都是各自過節,少了不少親情味兒。很懷念老人在世時的情景,如今一去不復返了。

從鄉村走向城市工作、生活,雖然物質條件好了很多,各種慾望得到了很大滿足,但是水泥鋼筋砌起了一堵堵高而厚的混凝土牆,隔開了朋友間的信任、手足間的感情;少了幾分溫情,多了幾分冷漠;少了幾分理解,多了幾分猜忌;少了些家長裏短,多了些尊卑高低。那一堵堵用金錢和慾望壘起的牆,不知還會矗立多久?也許會永遠橫亙在那裏,即使它的壽命到期了,也會豎起新的,擋在你我之間,也許不會再回到從前。

也許丟失的再也不會被撿回,但願不再丟棄即使多少錢也買不回的真情,但願人人都去珍惜被物慾掩蓋住的那份脆弱、純淨的親情、友情、愛情,使每一位個體的生命不再孤單、寂寥,使你我之間的關係,不只是地位高低之分、身份尊卑之別,除了利益還應該有一點溫情吧?在茫茫人世、短暫人生中,還應該珍惜一點今生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