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範文 > 文學 > 呂二爺的故事散文

呂二爺的故事散文

推薦人: 來源: 學識文學館 閱讀: 2.45W 次

呂二爺家住在一個偏遠的小山村,周圍很多山,鄰近的幾個村莊都不是很大,不過近幾年政府新農村建設,交通什麼還算不錯,村裏人的生活也能夠上小康。

呂二爺的故事散文

呂二爺現年77歲,兄弟三個,排行老二,還有一個老妹妹大前年過世。呂二爺的爺爺輩還是大地主呢,只是他爺爺好賭,把家產輸得差不多了。到他爹那輩,又是好賭成性,剩下爲數不多的那點家底就全沒了。呂二爺年輕的時候隨哥哥到新疆當過兵,因爲老實,肯幹,混得還算不錯。他和他哥不同,他哥鬼頭,心眼多,靠着賄賂軍長乾點好活,不用受苦受累。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守邊兵,到現在每月工資能趕上公務員,加上些醫療保險的,待遇很好。只是呂二爺沒能撈着,他哥倒是享受着這些黨給的恩惠。呂二爺是個孝子,爲了養活他娘,老早就從新疆回來,一輩子也沒娶親。倒說是家裏有個三弟,早成了家,孩子都生四個了,日子過得也還行,可就是跟他大哥一個德行,愛算計,摳門,自私。

老話說親兄弟還明算賬,這話沒錯。呂二爺他哥和他弟,都是這樣,他哥就想啊,我這雖說是做老大的,可畢竟家裏還撇下了老婆和倆孩子;你老二還沒成家,在新疆不愁吃不愁穿的,沒啥心思沒啥惦記,掙了錢不養娘幹啥;你老三雖是成了家,可生活也不困難,又在自己村裏,理應擔起養娘的責任,我得等等看,可不能吃虧嘍。他弟就想啊,大哥在外面一年掙那麼多錢,混的那麼好,給家裏寄了錢又能花多少呢,好歹也是老大,得有個當哥的風範,不能總拖着不養娘吧;二哥呢,同樣也在外頭,就算是津貼不如大哥,那也總還說得過去,再者又沒個家室,不行把錢寄給我,我養着娘也行啊,可關鍵是連個屁都沒有,哼,都等着吧。只剩下呂二爺,雖然守邊待遇好,自己也想趁着年輕在外面闖一闖,攢下些家底,將來娶房媳婦,生窩孩子,好好過日子。可是老孃畢竟還是他娘,這兄弟兩個都不養,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自然更不能賴給妹妹,只能自己擔着了。於是呂二爺就從新疆回了家,伺候老孃,一直到她死去。

呂二爺養娘誤了成婚的好年紀,也沒什麼財產,姑娘們沒人願意跟他。呂二爺似乎也看透了,一個人孤孤單單的過着,倒也沒什麼煩惱。四十歲的時候去了趟大連,看看遠房的表姑,在那裏又伺候表姑壽終。他表姑有錢,但早就癱瘓了好幾年,幾個兒女嫌髒,都不願意照顧。打從呂二爺去了,那些個表兄表弟表姐表妹的就揣着倆心思:一呢,特別高興有人替他們伺候老媽;二呢,又擔心老媽一高興就把財產全給了呂二爺,那他們就虧了。呂二爺的表姑確實想過把財產的一半給呂二爺,剩下的親生兒女平分,可呂二爺照顧表姑不是爲了財產,是因爲良心,叫他眼睜睜看着表姑活受罪,他良心說不過去。於是等他表姑死了,財產也沒要,拿着車費就回了家。

之後的幾十年裏,呂二爺全靠着在新疆當兵時學的一門手藝---修鞋賺幾個小錢養活自己。後來大家生活漸漸富裕了,住上瓦房,裝修家居,只有呂二爺還住在老房子裏,矮矮的房檐,窄窄的窗戶,黑洞洞的屋子,殘敗不堪。可是呂二爺日子依然平淡,依然拮据。或許是他的善良感動了大連的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從呂二爺回村之後,他們時不時會寄些東西匯些款過來,也算是彌補一下。

呂二爺脾氣好,心地善良,是個熱心腸的老頭子,尤其喜歡孩子。呂二爺攢的錢基本都給大哥和三弟的孩子了,不過他更偏向三弟的長子,那孩子像他,忠厚,沒什麼壞心眼,跟他也聊得來。大侄子結婚以後,娶了個好媳婦,生了兩個女娃娃,都聰明伶俐,長得也好看,重要的是,這兩個侄孫女和侄媳婦從來不嫌他髒,不嫌他家破。然後呂二爺有了毛票子都塞給這倆侄孫女,逢着過年過節的,還會換些百元鈔給孩子。

呂二爺的大侄子在外打工,不常在家,田裏的農活只得侄媳婦一人做,一個婦道人家,忙完家裏忙家外,累了一身毛病。呂二爺身體硬朗的時候會去幫幫忙,大侄子一家也是心眼實誠,做了什麼好吃的,買了什麼好喝的,都會給呂二爺送去,年啊節的,還會遣上倆娃娃送上好酒魚肉,問個好。

呂二爺在村裏呆到74歲,撞上村主任換屆,給村裏的幾個孤寡老人送進敬老院,其中就有呂二爺。敬老院那地方,吃住是不錯,也有不少老夥伴,可呂二爺就是覺得在那住着憋屈,老想着自己一個人,自由。而且,他生來不喜歡給別人添麻煩,遇着洗澡換下的衣服,從來是跟着服務員爭搶,非要自己洗。敬老院是一個房間住兩個人,呂二爺跟同村一個放豬的老頭住一屋,那老頭睡覺總打呼嚕,看電視也是手握遙控,從不問呂二爺想看什麼節目。呂二爺也不稀罕那些,也不計較什麼,還是平平淡淡的過日子。大侄子一家有空了,會買些補品帶些衣物給他,不過多數還是被他拒絕,他倒反過來給兩個侄孫女好吃的,還有錢,總叮囑兩個娃娃用心念書,將來好有出息。

敬老院因爲怕有些老人癡呆症犯了到處亂走,於是規定了開大門的時間段,進出還得有人看護。呂二爺是極不喜歡這樣的,前不久倆侄孫女去看他,他還說要出去呆幾天,換換環境。這不,跟敬老院領導商量了,又回了村裏的那間小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