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範文 > 演講稿 > 三招教你學會語言應變的能力

三招教你學會語言應變的能力

推薦人: 來源: 學識文學館 閱讀: 2.54W 次

口才語言交住中的意外情況多種多樣;或是自己說出的話語不如自己預料的那麼好、那麼準確,甚至大相徑庭,或是周圍的語言環境出現了自己沒有預料到的因素;或是對方出言不善,有明顯的企圖,這一切都是猝不及防地出現在你的面前,打亂了你爲原定爲言語計劃。你若要想完成交際任務,那就必須針對新的情況調整計劃,拿出另外一個恰當的對策來。當你面對突發事件和意外情況而思考對策時,對方正用眼睛盯着你,等着你下一句話呢。所以,在突發事件和意外情況面前,我們所作出的反應和處理不僅要恰當、正確,而且要迅速、及時。

三招教你學會語言應變的能力

例如,一九八一年筆者在北京某大學給外國留學生講漢語口語。有一次,有個美國留學生在課堂上突然問:“請問大陸漢語與臺灣漢語是一個方向還是兩個方向?”筆者知道提問的學生曾在臺灣呆過三年,在大陸也已呆了兩年,如果我的回答是“一個方向”,那麼對方肯定要我拿出事實依據,如果我回答說是“兩個方向”,那麼一些抱“”觀點的人就會利用此事作文章。當時我在提問者的刁難面前,不可以用“不知道”搪塞,也不允許說“讓我回去想一想”。

多虧靈機一動,筆者猛然想起斯大林同志在《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學問題》一書裏說過的話:看一個民族的語言主要應看基本詞彙和語法構造,於是我便說:“根據斯大林先生這個意見,如果臺灣漢語與大陸漢語在基本詞彙和語法構造方面百分之七八十相同,那應該說二者是一個方向;如果只有百分之二三十相同,那就可以算二者是兩個方向了。至於這裏面的比例多少,我無法知道,因爲貴國的巡洋艦隊長期橫行在臺灣海峽,叫我們無法到我國神聖領土臺灣去進行語言調查。”可見,語言應變能力確能抵擋對方的攻勢,有水來土掩、兵來將擋之奇效。當然,它還可以用來補救自己的失誤,在各種意外情況下去完成預定的交際任務。更重要的是,語言應變能力展現了一個人的才能與智慧,並可增強一個人的魅力,使他在人際交往中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

語言應變能力對語文教師說來實在太重要了。看一個教師是否優秀,除教態外,主要應看他有沒有語言應變能力。教師應變能力強,就能使課堂上熱熱鬧鬧,個個龍騰虎躍,能說會道。可惜當前缺乏應變能力的教師大有人在。課堂上,有些教師生怕學生突然發問而把自己問住了、問倒了、問得下不了臺了,因而便在課堂上設置障礙,規定講課中學生不許提問,有問題下課以後再提。可是,學生提問往往是在教師講到某個地方,忽然得到啓發,引起聯想,從而冒出一點思想的火花。

然而,剛要站起來質疑,卻被教師早先宣佈的“約法三章”制止住了,於是學生只好把話又吞了下去。等下課後,教師夾着書本走了,學生也就把問題忘了。其實,學生能把教師問住、問倒,這不是教師的恥辱,而是做教師的光榮,這說明教師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在某一方面超出了老師。還有些教師怕學生質疑,就不厭其煩地“雞毛蒜皮”地提問學生,提出只須回答“是或不是”、“對或不對”的問題讓學生作答。

實際上,這種簡單答問鍛鍊不了學生的口語能力。有的教師即使提出了“爲什麼”,可是當學生作了回答後,教師卻從不發表意見,回答完也就完了,這樣做有點象“新聞記者”。有些教師怕跟學生思想交鋒,因此,索性把語文課變成朗讀課,一上來介紹課文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然後,是你讀一段,他讀一段,橫排座位讀完再讓豎排讀,個人讀完再全班讀。雖有琅琅讀書聲,但大多是和尚唸經一一有口無心。

有些教師很呆板,明明學生對他的課反應不佳,他不是根據反饋出來的信息,立刻調整講解內容,改變講述方式,而是按自己原先準備的繼續講下去,以不變應萬變。由於語文教師的語言應變能力差,教學死板,課堂上死氣沉沉,龍不騰,虎不躍,其結果是:

第一、影響了教學效果。舉例來說,上午第一節課是語文,學生一上來全神貫注,教師當然可以按預先設計的步驟講下去。可是,臨時又把體育課與語文課對調了,這使學生上完了體育課就氣喘吁吁地走進教室,心裏浮動,這時教師就應根據變化了的情況馬上改變授課方式,要用有趣的'、引人入勝的語言把學生的精神吸引過來。可是,不少教師卻還是乾巴巴地導入新課:“請打開第十課:青蛙。”學生心不在焉,聽了也是白聽。然而,有位教師遇到這種意外清況卻很有些應變能力,他一上講臺這樣講:“同學們,夏天的晚上,你到野外走一走吧,只見一輪明月冉冉上升,微風吹來,樹枝輕輕搖動,周圍寂靜得很。這時,忽然有個聲音傳來,哇,哇!你聽,這是什麼聲音啊?”說到這裏,他故意壓低聲音,神色顯得十分緊張。有個學生脫口而出:“那是鬼!”有個學生說:“不,是青蛙”。老師接着說“是青蛙!”邊說邊在黑板上寫上“青蛙”二字:“好,今天這一課講說明文青蛙。”這樣,一上來就把學生吸引住了。

第二、影響學生口語能力的提高。學生平時沒有口頭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一味讓他們聽,聽,聽,讀,讀,讀,或者再加上抄,抄,抄,孩子門怎麼會有雄辯的口才呢?我們未來所需要的人才應該是能說會道,能言善辯的,而不是站起來,口未開,臉先紅,弓着背,張口結舌,不知所云的所謂高才生,也不是雖然做出了優異成績,但當着電視臺觀衆,他卻只會拿着小紙條,低着頭回答記者提問的人。

口才在社會生活中既然那麼重要,青少年就應該從小鍛鍊自己的口才。口才的鍛鍊,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師如果缺乏語言應變能力,那又怎麼能帶出有口才的學生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師每天講很多話,中、小學學生善於模仿,但其鑑別力低,所以教師語言的優劣都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口語素質和他們良好的說話習慣的形成。不少學生說話漫無中心,興之所至,任意拈連,羅裏羅嗦,用詞不當,這難道同教師的語言修養差沒有關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