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範文 > 作文 > 《曹操獻刀》讀後感範文

《曹操獻刀》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學識文學館 閱讀: 1.89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曹操獻刀》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曹操獻刀》讀後感範文

  《曹操獻刀》讀後感1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宏偉鉅作,其中不乏精彩故事。曹操獻刀就是當中一節,故事情節生動,詮意引人,使我感觸良多。

第一,我感嘆曹孟德的英勇大義,不畏強權。曹操獻刀的故事背景是當時東漢末年,民不聊生,漢獻帝年幼,趙太后垂簾聽政,後來董卓進京忤逆犯上,挾持天子。曹孟德只是當時一個校尉,在聽到王允等一批老臣的悲苦忠言以後毅然決然得決心行刺董卓,以此匡扶社稷,挽救大漢江山。曹操這樣的舉動,實在得表明了他是一個英勇之人,擁有常人所沒有的膽魄。成大事之人都需要有這樣的膽魄,我們從曹操後來立國大魏即可明白。

第二,年輕氣盛,思維簡單,做事不做周密計劃,難免就會失敗。曹操獻刀雖然顯出他的英勇,可是也顯出了他的年少無知、魯莽衝動。曹操單純得以爲只要殺了董卓就萬事大吉,殊不知事情絕沒有那麼簡單。更何況董卓身邊有比曹操更加英勇強大的呂布,行刺董卓更是風險巨大。果不其然,曹操企圖獻刀來行刺董卓的計謀敗露,他不得已就得四處奔逃了。

第三,機智應變,巧妙變通。世人都知道曹操的奸詐,這一特點就在這一節有所體現。曹操原本晉見董卓的時候只是以看望董卓病情爲由,到了董卓臥室於是掏刀行刺,豈料被董卓發現,就在千鈞一髮之際,曹操隨即應變就謊稱是尋得寶刀來獻給董卓。董卓當時也是感冒生病,又是剛剛睡醒,一時腦子糊塗沒有敏銳洞察。而曹操也就藉着這個時機,以小藉口匆匆逃離,等到董卓思考清楚要抓拿曹操的時候,他早已逃之夭夭了。

總得來說,這樣一節故事真的很精彩,看得讓人心驚肉跳的。從這樣一個情節故事我所領悟到,我們每個人做事情一定要想清楚,冒風險的事情不是不可以做而是必須周密安排。同時我們也千萬不可以做違法亂紀的事情,因爲暴力是不能妥善解決問題的。倘若當時的曹操能夠靜下心來仔細想想,也不至於冒如此風險還四處逃命,遭遇艱難。倘若如此他就很可能還是一個校尉,領着足額的薪水俸祿,過着滿足開心,吃喝酒肉的瀟灑生活,還可以在京城娶一房漂亮媳婦,過上安寧和美的小康生活。

  《曹操獻刀》讀後感2

在《曹操獻刀》一文中,曹操刺殺未成轉而獻刀,其中有很多道理。我認爲其中有一條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首先,曹操先借了七星寶刀。這就說明他已想好了兩手準備,一是殺成即可當即爲國除害,二是殺不成就推說獻寶刀。留得青山再說,而後再討伐誅殺他。

其次,若曹操有必死的決心的話,他就不會在董卓翻身呂布回來時推說獻刀,而是一刀先捅過去再說。再之後就是殺呂伯奢全家時抱定要“留青山”的`決定了!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比喻的是:只要基礎或根本還存在,暫時遭受損失或無傷大體。只要留住有生力量,就不愁做不出更多更好的事來。

當然,曹操的殘忍斷不可取!

  《曹操獻刀》讀後感3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是反面人物,但曹操也是一位梟雄,雖然曹操殘忍多疑、奸邪狡詐,但是他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珍惜賢才、有膽識的人,自古就有“亂世出英雄”。

在東末時期,整治黑暗,出現許多地方割據勢力,民不聊生,生活在水深火熱的環境中。而在《曹操獻刀》中,可以感覺到曹操是一個做大事的人。就如殺死救命恩人呂伯奢全家可看出,他做大事不拘小節。他生活的時代是亂世,他也有許多無奈,在亂世中沒有絕對的公正。只有強者纔不能被壓迫,在亂世中,你不把別人殺死就是別人把你殺死,只有把自己變強纔不會受到傷害。

曹操他有自己的理想,他只是爲自己的理想而。曹操功成名就後把陳宮的母親接來好生養着,這說明曹操並非忘恩負義,殺伯奢全家也是無奈之舉,並非他真想殺他們。曹操在夢中殺人,是由於他睡覺不安、精神緊張,老覺得有人對他不利,這是由於在亂世中,長期在戰鬥中所壓迫出來的警覺,他也厚葬了那位被殺之人。

總之,曹操是一位梟雄,他沒生在和平的年代,他生活在的時代,他在逆境中艱難地前行,他不畏權貴、不畏艱難,勇敢地爲他的理想而拼搏奮鬥,面對失敗他並不氣餒而是勇敢向前。他有英雄氣概,並非全是奸邪。